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8:24:18

我們都知道,20世紀是英國從日不落帝國跌下神壇的世紀,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其殖民體系的瓦解。隔着大洲的印度、加拿大、南非能夠獨立很好理解,畢竟衰落的“大嘤”手伸不了那麼長。但是愛爾蘭就在英國本土附近,開個幾十公裡的船就能到,英國作為五常之一,再怎麼樣也能壓制住愛爾蘭吧?愛爾蘭是如何做到脫離英國獨立成為共和國的呢?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

上圖_ 愛爾蘭島的地形

  • 英格蘭對愛爾蘭殘酷的殖民統治

在中世紀前,不列颠群島是歐洲三大族群之一的凱爾特人的聚居區。除了羅馬人對不列颠島南部統治的時間外,群島總體上是凱爾特原住民的地盤。但是到了中世紀,日耳曼民族的分支盎格魯薩克遜人登陸了不列颠島,将凱爾特人驅趕到了今天的蘇格蘭地區和愛爾蘭島上。這一支昂撒人在此建立了最初的英格蘭王國。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2

上圖_ 羅馬人強渡英吉利海峽,占領了不列颠島“精華地區”,這片地區後來成為了英格蘭

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人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隻有倫斯特王國這種維京人建立的地區性王國。維京人在8-10世紀從北歐不斷入侵不列颠群島,在愛爾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到了116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派遣彭布羅克伯爵理查·德·克萊爾帶領大軍西進,圍困倫斯特王國都城都柏林并攻下。維京人的援軍從挪威出發,與愛爾蘭島上的土著凱爾特人一同試圖驅逐英格蘭入侵者,結果被對方打敗,位于愛爾蘭島東部的倫斯特王國淪為英格蘭的直屬領地。這是英格蘭對愛爾蘭島殖民的開始。

此後的英格蘭國王不斷加強對愛爾蘭島上的封建主的統轄和人民的壓迫,強迫他們宣誓效忠。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作為愛爾蘭英占區的領主,自封為愛爾蘭國王,使得自己兼任兩個國家的國王,對愛爾蘭事務的幹預更加嚴重。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3

上圖_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都铎王朝第二位英格蘭國王

17世紀英國資産階級時期,愛爾蘭人趁機發起獨立起義,忙于内戰的保王黨和議會力量無暇顧及。直到英王查理一世被絞死,護國公克倫威爾執政。他上位之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鎮壓愛爾蘭人的起義,順便掠奪了大批愛爾蘭人的土地,島上居民減少了41萬人,大批居民淪為了地位低下、受人奴役的二等公民。後來國王詹姆士二世被資産階級“光榮革命”驅逐,他跑到愛爾蘭王國意圖東山再起,結果被新即位的威廉三世擊敗,整個愛爾蘭島事實上變成了英國的領地。

征服了整個愛爾蘭島的英國人,大量兼并愛爾蘭農民的土地,掠奪當地的财富。而且愛爾蘭人主要信奉天主教,而信新教的英國人對他們采取歧視政策,不允許這些天主教徒出任公職,擔任陪審員、法官、教師等職務,甚至不能購買土地和擁有價值5英鎊以上的馬匹。而信奉新教的大地主們事實上把控着愛爾蘭的政局,這些人是妥妥的親英派,不能苦着英國爹,隻能苦一苦愛爾蘭的百姓了。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4

上圖_ 美國獨立戰争(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争

愛爾蘭人不堪忍受這種英格蘭新教徒的欺壓和歧視,謀求獨立和解放的聲音更加強烈。而當時英國國力日盛,他們很難找到機會。這時候美國獨立戰争爆發,法西荷這幾個英國的冤家對頭一起幫着美國對抗英國。愛爾蘭律師格拉坦看到這是一個難逢的機會,組織了志願兵運動,逐漸發展成了一支十幾萬人的部隊。英國害怕後院起火,于是在1782年授予了愛爾蘭地區獨立的立法權。

法國大革命平等自由的思想傳遍了歐洲,愛爾蘭人深受鼓舞,組織了愛爾蘭人聯合會,開始更大規模的獨立鬥争。英國當時就怒了:我收拾不了法國還收拾不了你嗎?派出軍隊對愛爾蘭人民的獨立鬥争采取血腥鎮壓,逮捕和處決了好幾萬獨立鬥士。

為了永絕後患,1801年,英國幹脆通過了“英、愛合并法案”,将愛爾蘭議會的編制取消,愛爾蘭直接成為英國轄下的郡縣。愛爾蘭失去了之前授予的立法權,隻分别在在英國下院/上院有100個/32個席位。不過在1829年,英國内閣迫于愛爾蘭天主教徒龐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放寬了對天主教徒政治權利的限制。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5

上圖_ 歐洲羅馬天主教教皇

不隻是愛爾蘭人的政治權利被限制,連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地差不多了。英國與法俄等國的戰争頻繁,政府和地主們對愛爾蘭人民可謂橫征暴斂,大批百姓不堪剝削,流離失所。當時愛爾蘭人的主食是高産的土豆,土豆幫助愛爾蘭人口從200萬增長到820萬,而瘟疫病菌的爆發大大減少了土豆的産量,讓整個愛爾蘭島陷入了饑荒之中。

以往愛爾蘭爆發饑荒的時候,英國政府會下令禁止愛爾蘭農作物出口,将這些糧食用于愛爾蘭人自己。可是這一次,英國的地主和資本家老爺們隻關心愛爾蘭人是否準時提供糧食、牲畜等各種物資,好趕緊賣個好價錢,給愛爾蘭人的赈災可以忽略不計。這就造成了超過百萬人餓死、200萬人逃亡美洲的愛爾蘭大饑荒的慘劇。現任美國總統BD的祖上就是在這個時候從愛爾蘭跑到美國定居的。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6

上圖_ 準備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

  • 愛爾蘭吹響獨立戰争的号角

愛爾蘭大饑荒的慘劇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愛爾蘭人的心頭,英國佬的欺壓與無情讓他們對英國的憤怒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愛爾蘭島内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合并運動,并由此誕生了兩大政治組織“取消合并協會”和“愛爾蘭聯盟”。

這兩個聯盟想趁歐洲1848年革命的時機發動起義,結果準備不足而被鎮壓,一些核心成員逃亡美國和法國繼續堅持鬥争。随後興起的芬尼黨以建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為目标,在加拿大和愛爾蘭多次展開武裝鬥争,但都不幸失敗。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7

上圖_ 愛爾蘭大饑荒

已經是世界第一帝國的英國哪裡忍得了這個,給愛爾蘭人的土地剝削來了個超級加倍。根據1879年的數據,愛爾蘭600萬英畝的土地掌握在300個大地主手裡,相當于平均每人有2萬英畝,但是500萬愛爾蘭百姓卻連自己的一英畝土地都沒有,活脫脫像個農奴。在農業危機的背景下,愛爾蘭人成立“土地同盟”,由在英國議會擔任議員的巴涅爾領導并采取“聯合抵制”的措施,但是并沒有多大效果。

到了此時,可以說所有和平争取獨立的手段已經用盡了,隻能全面采取武力反抗的方式了。“一戰”前夕,愛爾蘭東北部的厄爾斯特成了引爆愛爾蘭獨立戰争的導火索。17世紀初,英王遷徙了一大批英國聖公會教徒和蘇格蘭長老會教徒來到厄爾斯特,這批新教人士與這裡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勢不兩立,時不時就發生沖突。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8

上圖_ 愛爾蘭獨立戰争,又稱英愛戰争,是一場愛爾蘭共和軍在愛爾蘭發動的遊擊戰,以反對英國政府在愛爾蘭的統治

到了1912年,愛爾蘭追求自治的強烈聲音讓英國下院通過了“愛爾蘭自治法案”,厄爾斯特的天主教徒們當然很支持這個法案,但是新教一等人們表示不滿,英國保守黨人利用這個機會開始拱火,支持一等人們組織武裝力量對付自治活動。而天主教徒們針鋒相對,也組織了義勇軍。就在雙方要準備開打時,“一戰”爆發,矛盾暫時轉移到了外部。

1916年,同盟國和協約國在西線戰場展開殘酷的拉鋸戰,英國投入百萬人力到前線絞肉。潛藏已久的愛爾蘭共和派兄弟會和“市民軍”組織愛爾蘭志願軍,在複活節(4月24日)于都柏林發動起義,占領全城,并且暗地裡和德國購買武器裝備。就在首領羅傑·凱斯門特準備接應這一船德國軍火上岸時,被英軍逮了個正着。英國政府馬上采取行動,派遣2萬英軍包圍都柏林。起義軍寡不敵衆,首領全都被俘并處死。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9

上圖_ 複活節起義,是愛爾蘭在1916年複活節周期間發生的一場暴動

複活節起義事件更加激發了愛爾蘭人的獨立熱情。1919年“一戰結束”,主張建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新芬黨在愛爾蘭議會獲得多數席位,于1月21日宣布獨立,組織愛爾蘭國民大會并選舉出新内閣,要求各國承認愛爾蘭政府。

英國馬上決定以武力手段摁下這次獨立運動。由于英國之前對愛爾蘭可能采取的武裝暴動采取了較為嚴密的防範措施,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愛爾蘭國民大會與許多地區和基層的聯系,讓這個新組織無法廣泛動員民衆。因此愛爾蘭志願軍轉化後的愛爾蘭共和軍的規模一直不大,注冊軍人有10萬,但是參與武裝鬥争的隻有不到2萬。面對裝備精良的英軍,隻能采取遊擊戰的方式,今天攻打一個政府,明天殺幾個警察,試圖積小勝為大勝。都柏林的工人和司機也自覺地拒絕幫助英軍運人運軍火,讓英軍無法迅速地調集力量。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0

上圖_ 愛爾蘭議會黨領袖雷德蒙德檢閱愛爾蘭志願軍

英軍為了搜尋鎮壓這些共和軍,在愛爾蘭展開了無差别攻擊,任意破壞愛爾蘭人的财物,随便抓人甚至槍決,在前期洗劫了102座城鎮。英軍的暴行讓更多的愛爾蘭民衆支持共和軍,拒絕給英軍提供補給和情報,給英軍添堵。但是新芬黨這邊有打退堂鼓的,他們不同意共和軍搞這種四處搞破壞的遊擊戰,要打就正面和英軍剛,不然英國就會宣布他們是恐怖分子。

英國在“一戰”中損耗巨大,不想再在自家院子裡展開大規模械鬥,但是愛爾蘭的起義不鎮壓又不行,于是組織了由英國老兵為主體的“黑棕部隊”和預備隊前往愛爾蘭,協助當地的保安部隊鎮壓起義。他們不僅打擊共和軍,也幹燒殺搶掠的勾當,這些行為卻被視為對共和軍的報複。

既然雙方交戰的人數都不多,那打起來看着就像是小打小鬧。從1919年-1921年的三年間,雙方總共戰死不到2000人,還有幾千人被英軍逮捕。英國政府則嘗試在愛爾蘭共和國和6個郡組成的北愛爾蘭分别建立自治議會,北愛地區的新教勢力同意這一主張,但共和派表示反對。這其實是英國在故意拱火,将愛爾蘭人的怒火從英國引向愛爾蘭島内部,挑動他們的内戰。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1

上圖_ 192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軍用和裝甲車

  • “妥協”的建國條約

看起來愛爾蘭人的獨立運動轟轟烈烈,但是對英國取得的戰果泛善可陳,主要是因為愛爾蘭共和國一方實力弱小,英國強大且善于挑動愛爾蘭的内部矛盾。但是英國已經無力再打一場大戰,也明白愛爾蘭人離去的心難以挽回。于是倒騰倒騰肚子裡的壞水,提出和愛爾蘭共和國簽訂和平條約。

1921年12月,新芬黨談判代表A.格裡菲思、M.柯林斯和英國政府簽訂《英愛和約》,規定南愛爾蘭地區的26郡獨立成為自由邦,地位等同于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英聯邦成員。而北愛爾蘭的6郡仍舊屬于英國領地,由親英的新教徒勢力掌控。這實際上就相當于将愛爾蘭南北分疆裂土。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2

上圖_ 愛爾蘭與英國的劃分

為什麼新芬黨會同意這個帶分裂條件的和約呢?當然是共和軍打不下去了。一方面,英國仍舊掌握着世界第一海軍,讓别的國家難以通過海路向共和軍輸送武器,自己又沒有擴充武器裝備的工業實力,所以一直無法強大到能和英軍剛正面。另一方面,新芬黨領導層内部意見不統一,有的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和英軍作戰,有的則害怕最後的失敗,主張同意和英國媾和。加上共和軍并沒有廣泛動員民衆起來參與抗英戰争,于是愛爾蘭議會隻能以多數意見同意和英軍簽約。

這個把北愛爾蘭分裂出去的條約自然引起了共和軍内很多人的不滿。愛爾蘭總統德·瓦萊拉他們反對條約,甚至帶着反對者自行組織了一個“軍隊執行會”。一些激進的士兵甚至攻占了都柏林的法院,正式挑起愛爾蘭的内戰。當愛爾蘭的兩派打起内戰時,自然就難以顧及收回北愛的事情了。這也正是英國的如意算盤,英國援助簽約派同反對簽約派幹,而反簽約派的共和軍強迫民衆同己方站在一起,甚至強制征收民衆的财物,這就讓更多的民衆站在了同意簽約的一方,使得反簽約方最終失敗。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3

愛爾蘭為啥脫離英國(近在咫尺的愛爾蘭)14

上圖_ 《英愛條約》的簽署現場

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自由邦正式成立,W.T.科斯格雷夫當選為第一屆政府首腦,并為其他國家承認。1937年,愛爾蘭頒布新憲法,W.T.科斯格雷夫當選第一任總統,但是英國國王仍舊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到了“二戰”後的1949年4月1日,愛爾蘭宣布建立共和政體,不再讓英王兼任國家元首,同時退出了英聯邦,并在6年後加入了聯合國。

愛爾蘭能夠在虎視眈眈的大英帝國手裡獨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國力大為下降,實在難以向以前那樣采取果斷的軍事手段鎮壓獨立運動。但是英國攪屎棍的技能一直沒退化,《英愛條約》給愛爾蘭留下了北愛6郡脫離自己的遺毒,到現在愛爾蘭國内還在為此争執。但是這毒也反噬自己,蘇格蘭、威爾士近年都動起獨立的心思,甚至差點公投成功,為我們上演了大英變大嘤的好戲。

作者:鐵騎如風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羅伯特•基 《愛爾蘭史》

〔2〕A.J.P.泰勒 《英國史》

〔3〕高岱 《近代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評析》

〔4〕煙小康 《1171—1921年英格蘭殖民統治下的愛爾蘭》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