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從陳光裕老師《心田花開》裡獲得的啟示
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是什麼?一個人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不管有多少種回答,我從陳光裕老師《心田花開》裡找到了答案。
通過作協微信群認識了陳光裕老師,也大概得知陳老師是位筆耕不辍的耄耋老人。但是,與陳老師甫一見面,就被她那由内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震懾。我不知道這種“氣質”到底是什麼。等我翻開她送我的書《心田花開》,讀到《一對老西藏的雪域經曆》,陳老師寫她與藏族房東“巴底拉”的故事,我一下子有些明白,這位老者身上,有與我相同的東西。
那就是善良的本性。
米青青老師說得好:“讀一本書,其實就是讀作者背後的文化底蘊、文學修養,以及作者的個性品格。”陳老師當年因為實習,借住在巴底拉家,深受這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藏民的關心,便記住了這天大的恩惠。陳老師畢業工作之後,巴底拉仍然與她們保持往來。這是友誼的繼續。後來,由于陳老師換了工作地點,巴底拉帶着孩子再去找,卻“失望地離開”。陳老師知道後深感歉疚。隻有生性善良的人,才會對這樣的“小事”“耿耿于懷”,甚至在許多年以後還記憶猶新。
在我的記憶裡,我生活在農村目不識丁的母親,也有如藏族婦女巴底拉類似的經曆。那年,我家終于殺了一頭過年肥豬,母親一直對一位親戚念念不忘,特地提了幾斤豬肉去趕場,希望在場鎮上把豬肉送給這位親戚。母親在街上轉了好久,都沒有看見親戚。母親不想去親戚家裡麻煩人家(農村人的規矩,基本上都是要給上門的客人燒茶做飯),便托人給親戚帶口信,說她在場鎮的垭口上等。也許是這位親戚恰好沒有來趕場,也許是親戚知道我們家也過得不容易,故意避開了母親。母親等到下午,也沒有等來這位親戚。垭口上風大,又是寒冬,母親又冷又餓,後來流着淚回了家。
幼小的我不知道母親為什麼那麼“傻”,又那麼固執,為啥一定要把我們平時都極難得吃到的豬肉送人,或者不直接把豬肉送到親戚家裡。最重要的是,不管出于什麼原因,母親不僅失望而且傷心了。今天,看到陳老師寫的這個故事,再看到一直挂念着巴底拉命運的陳老師,得知巴底拉她們所在的縣“整體情況已經變好”,發自内心地真誠祝福。我的思維,卻一直停留在母親的眼淚上,以至于現在想起這件事,心裡都有些為母親叫“屈”。陳老師的“大”,越發襯托出我的“小”來。
我一直認為童年的記憶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陳老師的童年雖然苦,但一直很溫暖。她的母親和我母親一樣,都是普通的農村婦女,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勤勞樸實、堅韌剛強,都對兒女無私、寬容。在過年的時候,甚至容許孩子們做“手攤攤”吃。我母親在糧食收獲的時候,也是難得地讓我們兄弟敞開肚子脹飽喝足。
陳老師的年齡與我母親差不多,我和她算是兩代人,但她經曆的貧寒、困窘,我幾乎都一樣經曆過。不過,我一直留在那痛苦的記憶中不能自拔,陳老師卻已經升華。我也寫了不少回憶困頓童年、懵懂少年的文章,卻沒有陳老師那樣的灑脫。過去的苦難對于我一直是沉重的包袱,陳老師卻早已經踩着過去眺望未來。
善良的人應該記着他人對自己的好,但不能總在心裡藏着這樣的“好”,更應該把這樣的“好”傳遞出去,人格才會更加偉大,社會才能更加和諧。而我呢,也許多了拘泥,甚至自私。
人生的路從來都是摸索前行,有得意也有後悔。無論如何,人都要學會寬容。
陳老師身為國家幹部,一直嚴于律己,從不為幫助親戚們而置法理于不顧。但生活在農村的親戚們非但沒有抱怨,反而在事後表示理解:“都怪我們以前不懂事……”“要是一出事,誰都跑不脫。”這是質樸中的寬容,是平凡中的大愛,如此才能讓人不 至于目光短視。陳老師有幸生活在這樣的家族,是個人的幸事,更是家族“忠厚傳家”的基本根由。
一個貧寒家庭翻天覆地的巨變,正是時代的巨變,也是人性升華的結果。在這部《心田花開》裡,陳老師一家三代的精神圖譜在文字裡逐一展露。老一輩嘔心瀝血,年青一代堅持不懈,新生一代不忘過去,一代代人浸潤在勤勉開拓、蓬勃向上、繼往開來之中。從陳老師記錄母愛、友愛、博愛,愛情、親情、友情的文字裡,我看到一位懂得感恩,更懂得回報的老共産黨員的一生,對這個忍辱負重的國家、對給予她一生榮譽的黨組織真誠的熱愛。
大愛由小事累積,真情發自坦蕩内心。藏族婦女讓床墊、大姐、大姐夫準備臘豬頭給自己過生日這樣的小事,陳老師記得;學校校長锲而不舍挽救還是學生的丈夫生命,陳老師她們一家都記得。不但記得,而且,陳老師一家再以無限的熱忱予以回報。他們回報的方式,除了書寫與自己暢所欲言的周慶老師給予自己的關心、記錄下為社區居民兢兢業業服務的女警官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還将在路上偶遇的三輪車夫幫忙、街邊店主舀一瓢水給自己洗手這樣的“小事”也形成文字,不忘滴水之恩然後将之泉湧社會。這些蘊藏在心間、自然流露出來的美好人格,不但讓家族兒孫受到熏陶,連我這樣的讀者,也受到感染。
在《心田花開》的下篇“家人之作”、附錄“惺惺相惜”的文友互動裡,我看到陳老師的良善、寬容、泛愛、堅韌正在散發出來,最後形成巨大的虹吸效應,讓無數人在陳老師的感召、引領下,變成一個個像她那樣大寫的人。
在《心田花開》中,通過文字,我看到陳老師的子女、孫輩們都非常優秀。有人說,值得一個家庭最大的自豪和驕傲,是子女的成功。想來,這也是陳老師一直堅持看書寫作的動力之一。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文章的妙處是把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通過陳老師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小而大、由普通而突出的行文表述,我終于知道,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是将心懷大愛,然後再延伸出去,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個人最渴望自己的子孫賢達、家族繁榮,如此則整個民族更偉大、國家更昌盛。
陳老師依奉的治世“法寶”,是1000多年前的北宋文豪蘇轼說的:“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她的這本《心田花開》,是一部對個人、家族、時代的記錄,更是一篇向社會各界廣為傳播的感恩宣言,值得每一位渴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的人閱讀和學習。
衷心祝願謙遜好學、德高望重的陳老師健康長壽,為我們創作出更多精神食糧。
作者簡介:馮俊龍,男,漢族,1970年代生人,成都市金牛區作協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曆史和軍事題材作品創作。近年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同舟共進》《文史天地》等刊物發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等刊物轉載。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軍網、中國作家網等多次轉發其作品和評論,曾獲得“美篇”“百家号”“頭條号”“簡書”等網絡寫作平台優秀作者,其創作的長篇小說《老屋魂》《外鄉人》《世間有高人》等在《簡書》等平台連載,點擊率達到或者接近100W+。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