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bianzhe an
文言文翻譯是語文考試的必考内容,譯文能夠反映對文言文是否真正讀懂。 語文教學名家張必锟(1927—2017)先生認為譯文必須可解,什麼是可解?可解是忠實原文内容,文句上下一氣,順理成章,能使别人看得明白。這篇文章選自張先生的《文言教學法》一書。 張先生認為:“文言文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教文言文,應當立足于尊重傳統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參考當代新的教學理論作适當改革。……如果不顧傳統經驗而刻意求新,以至盲目套用外國的經驗,其結果必定事與願違。”
”
譯文必須“可解”
文/張必锟
翻譯文言文必須忠實于原文的内容,文句上下一氣,順理成章,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這叫作“可解”。如果不顧原文内容,隻抓住其中的隻言片語,然後憑主觀臆想生發開去,往往會造出不可解的譯文。
有一年高考的文言文翻譯題(原題不加标點)是這樣一段文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同學們在翻譯時就出現了若幹條不可解的譯文。如: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譯文:陳太丘跟他的朋友假期裡去旅行,假期過了一半還不到,陳太丘就回家了。
②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那位朋友懶得下車,領着元方進了大門,什麼也不管不顧。
這兩條譯文看起來很“順”,然而有乖情理。例①先說兩個人一同旅行,下句不說旅途中的事,卻說陳太丘回了家,豈不叫人莫名其妙!例②先說友人沒有下車,随後又進了大門,據此則是連人帶車一起進了大門;而末句說的“不管不顧”,更使人猜不透何以如此。
要使譯文可解,關鍵一條是要讀懂或基本上讀懂原文;讀懂原文的标志是能夠正确地解釋原文,即能夠正确回答它寫了怎樣一件事、涉及哪些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等問題。這些回答不能憑主觀臆想作出,而要以原文的語言為依據。具體地說,就是把原文從局部到全局、又從全局到局部反複地看幾遍,逐步加深認識,直至所有的疑難點都能從原作的全局上或從上下文的關系上得到合理的解釋,使主觀認識(譯者的理解)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原作的内容)為止。這樣的态度,就是分析的态度,在沒有詞典和現成注釋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翻譯,尤其需要如此。
我們再回到前面的試題上來。假定我們從頭至尾看了一二遍後,仍有以下三個疑難點:①不明白第一句話的内容;②拿不定“舍”和“委”的意思;③結尾“不顧”一語不明所指。現在我們試用分析的方法來将它們排除。
1.先分析大的層次。分析之後不難看出:原文中間部分是“客”(即太丘友人)和元方的對話,首句寫對話起因,末句寫事情的結果。
2. 再分析對話部分。“去後乃至……門外戲”叙述對話前的情況(其中“元方時年七歲”一句是說明),可暫放下不管。先看前兩句對話,這是問事、答事,從中至少可以确定一點:太丘已離家外出。再看後兩句,“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自然是友人責備太丘語,這跟太丘離家外出有關,可見“期行”一定是表示兩人事前有約定;而“則是無信”則是元方對這位父輩的指責,認為不講信用的正是他。據此可以判斷全文講的是怎樣對待信約的問題。
3.循此繼進,再看“則是無信”的上文“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這自然是元方提出指責的根據,即對方“無信”的具體表現。其中“日中”一語連用,知道其間可斷,斷後,“日中”表示時間的意義便豁然而明。再聯系開頭那句話,就可以推知“期日中”是約定中午(碰頭)的意思。至此,全文說了怎樣一件事也就大緻清楚了。
4.再說“舍”和“委”的意思,這就要先看它們所在的句子:“太丘舍去”和“相委而去”。經過比較并參照各自的上文,便會發現這兩句話說的是同一個意思,隻是前者是作者叙述而後者是友人叙述罷了,可見“舍”與“委”同義。再看元方對同一個意思的叙述:“待君久不至已去”。待而不至,于是舍之而去,可見“舍”是不再等待的意思,引申為“丢下”。
末了說說“不顧”。其實,排除了以上的疑難點,誰“不顧”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不顧”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示,“友人”既已感到慚愧,決不會再來一個“不顧”,加重自己的過錯。
從這個實例看來,同學們翻譯淺顯的文言文而求其譯文“可解”,決非難事,讀懂原文則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文摘自張必锟著《文言教學法》,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
作者簡介
張必锟(1927—2017),湖南辰溪人。幼年入私塾讀書,博聞強識,1942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1945年畢業,1946年同時考上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外語系、複旦大學新聞系、北京大學教育系,同年入複旦大學,兩個月後北上入北京大學,前三年讀教育系,後三年轉讀中文系,1952年畢業後,先後任教于北京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中南海業餘中學(兼職)、北京女五中、北京一四〇中學、北京一三三中學(現并入六十六中)等校。從八十年代起參與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工作。在《語文報》《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等報刊發表文章近百篇。出版有《文言文學習手冊》《我教語文:張必锟語文教育論集》。
内容簡介
《文言教學法》是語文教學名家張必锟先生談文言教學的文章選粹,按内容分為“文言教學”“實詞譯解”“虛詞随筆”“斷句指津”“筆法漫談”“文化常識”六部分。作者認為:教文言文應當立足于傳統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參考當代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作适當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作者從文言的性質和特點出發,主張用文言誦讀為綱統攝文言教學設計。本書内容精要,觀點明确,語言上乘,涵蓋文言教學法的諸多要點,如文言的特點、誦讀教學法的要義、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基本教法、經典名篇背誦指導、實詞教學要點、虛詞用法和教法、文言斷句竅門、文言筆法和文化常識,等等。
目錄
文言教學
談談文言文教學·3
文言文教學法·44
談談文言文練習的設計(提綱)·68
多讀點文言文為好·76
“掘井九仞”說誦讀·83
從《賣柑者言》的教學設想談初中文言文教學問題·86
《教戰守策》教學設想·101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109
附1:一堂真正的文言文自讀課(禮出)·114
附2:張必锟答禮出信·117
《師說》誦讀教學設想·121
附:《師說》導讀·131
《出師表》背誦指導要點·142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背誦指導要點·146
《嶽陽樓記》背誦指導要點· 149
實詞譯解
怎樣辨析詞的本義·155
利用語言環境辨析詞義——學習文言實詞的一個基本方法· 158
“荊轲廢”怎麼解?——淺談詞義引申·162
“子曰”的故事·165
“五六”不是“三十” ——文言文中約數的表示法·167
譯文必須“可解”·170
直譯和意譯不可偏廢·174
虛詞随筆
虛詞為什麼又叫“語助”?·181
虛詞不虛·183
學文言虛詞,要懂得“審辭氣”·186
再談“審辭氣”·189
三談“審辭氣”·194
一個有趣的比較——介紹一種學習虛詞的方法·198
學文言虛詞也要“聽”·200
文言虛詞的模糊分類法·203
“之”的用法漫談·207
“之”于史文神理何幹?——說“漢軍之楚歌”·211
略說“之”的疊用214
“矣”有“言外之意”嗎?·217
“矣”字值得品味·220
《馬說》中的五個“也”字·223
《醉翁亭記》的二十一個“也”字· 226
這個“也”字增不得·229
追加兩個“而”字·232
“若夫”解·235
從“夫天地者”說起·237
“多乎哉?不多也”——談文言文中複雜語氣的表示·240
“穿井”能“得人”嗎?——淺談虛詞的省略·242
虛詞疑難辨析(一)——兼答覃繼仁同學·245
虛詞疑難辨析(二)·248
斷句指津
不要把句子讀破·253
夔隻有一隻腳嗎·256
人名不能讀破·258
句讀和朗讀·260
句中停頓·265
斷句必先弄清文意·268
談談利用虛詞斷句·272
句例和斷句·277
斷句也要有方法·279
筆法漫談
文言文的換字法·287
說“借代”·290
談“煉字”·292
談“避諱”·294
文言文的省字法(一)296
文言文的省字法(二)·298
文言文的省字法(三)·300
談“微言大義”·302
談“設喻”·304
改壽聯的故事 ——淺說“脫胎”··307
從回文詩說起——談文言文句讀的靈活性310
從“”字說起 ——兼談書信中的稱呼·313
文化常識
古代的車戰·317
古代的紀年法·321
古代對天區的劃分·325
古代占星術趣談·329
古代的樂律——五聲、七聲、十二律淺說··· 333
說“妙玉聽琴”·337
古代的樂器·340
鴻門宴上的座次·343
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散文· 346
厚重動人的先秦史傳·350
編後記·354
20世紀50年代,張必锟先生(前排左四)在北京潞河中學與教師們合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