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十而立的短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關于三十而立的短句?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
它出自《論語·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各種解讀基本都說是勸人向上的,
但雲夢縣王保清在五十歲觀此句時突有感而發:
(加粗是王夢清所寫,----後是筆者所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現在孩子七歲上學,六年小學,三年初中,
大部分也正是在十五六歲在學習上拉開差距,
“有志于學”是其中關鍵。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這是關鍵哪,立不是獨立,而是立志做大事,
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并堅持一生,
所以二十上大學選專業并不是終點,
但三十還沒找到自己的志趣就有些晚了,
因為----
孔子二十還在快樂當吹鼓手,
三十才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這裡的惑指不堅持,不專一,
所以,四十歲了如果還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
對自己的理想、志向、事業搞不清楚,
那這人一輩子一定一事無成了。
孔子在四十歲堅定了什麼志向?
“興滅國,繼絕氏,舉逸民”、“克已複禮”。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标,才知道這是天意啊!-----孔子四十歲堅定了目标,兢兢業業幹到五十歲,
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去“克己複禮”,
但是也沒幹成,隻好歎息:
不是我不努力、不專心緻志,這是天命啊!
所以,如果我們老了,還沒出大名,發大财,
也不必灰心,要認命啊!
“六十而耳順”,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孔子因為大志向沒實現,
埋怨,挖苦,污辱,恥笑都來了,
甚至有人罵孔子是“喪家之犬”,
孔子也心煩意亂,五髒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氣,
直到六十歲才聽着那些話感到無所謂,
聽着就像沒聽着似的。
我們也是這樣啊,活過就是一種勝利,
奮鬥過就不是一個失敗的人生!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這個歲數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
一直到了七十歲,這時侯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
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上的成就舉世矚目,被譽為萬世師表,
但從上面卻讓我們看到他一生的失敗和無奈,
說出了人生的真相,那就是----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并做成它非常不容易!但即使你最終沒有做好它,但隻要堅持到最後,你還會成熟,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包容萬物、逍遙自在。這大概就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在曆盡人生後留給我們樸實無華的忠告。
我們每一代人的心智都是從零開始成長的,基本規律沒有變。
我們每個人在年輕時,都堅信自己有機會實現夢想,
“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
但是,觀察和體會自己身邊的現實,
十四億人裡隻有那麼幾個名星天天出現在我們面前,
而财富和名氣帶給他們,最終也不全是幸福,
而是更大的災禍和煩惱,如某薇、某冰,
所以,若現實是給不了你絢爛的巅峰,
而是報以絕望和痛苦時,
記得回來看看這句話,
想想孔子的一生和他的忠告,
耐心等待我們的---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時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