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1.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真不對。應該是“行是知字始,知是行之成”。
2.“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
3.現在一般學校裡所注重的知識,隻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完全被揮于門處。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些從聞知裡推想出來的罷了。
4.從過這種生活上得來的親知,無異于取得近代政治經濟問題的鑰匙。
5.可見聞知、說知都是安根在親知裡面,便可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讀後有感
從陽明先生的觀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與陶行知先生的觀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辯論來看,知與行的先後順序是争論的焦點,誰前誰後,誰是主導作用也是我們現今教育的困惑。
因為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了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對于以上例子都是對于小孩子來說,因為小孩子對于熱、冷、甜、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或許我們會教會他們發音、書寫,甚至解釋,但如果他們沒有親自體驗或類似體驗,他們不會真正理解什麼意思。而這恰恰是應試教育的典型表現。
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較少時間内做對某題,讓學生去背,去寫,去練,但就是很少讓去體驗。害怕體驗浪費時間,消耗精力,這也就是我前面舉例初中物理考試估測題出錯率高的原因。一個蘋果是多少克?一個雞蛋多少克?對于常買東西的人非常容易回答,但對于學生來說,雖然常吃,但很少去買,去測量去體驗,這個問題就很害易出錯。但對于記憶力好的同學來說這也不難,記住就是,如果有一個你沒有見過的物品出現在你的眼前,讓你去估測質量,如果沒有體驗怎樣都會出錯的,因為在記憶中沒者這個數據,大腦無論如何都不能提取出來的.
如果有測量的體驗,通過對比大約相當于幾個雞蛋的質量,就可以估測這個物體的質量了,所以孩子的體驗是不可或缺的,體驗多了遇到未知事物就可以找以前類似的方法去解決,這就是創造性教育。
“知“與“行”的關系實際決定了教育的方向,也決定了培養人才的創造能力,陶行知先生對“做學教合一”觀點的支持,也是對于人們走向創造教育的指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