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5:29:47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了“世界史觀 ”,曆史不是拘泥于一國一家,也不是我們所說的東方文明或者西方文明,要放眼世界,看到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曆史即世界。新航路在十四世紀末開辟的,但這并不能說明世界文化的交流是在此之後開始的,東西方文明交流上可追溯到唐朝時期

絲綢之路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高峰。絲綢之路因絲綢而命名,但是它并不僅僅限于絲綢貿易,也不僅僅限于經濟方面。它是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發展成熟而産生的,它是商人、僧侶、使者等共同推動而形成的,它涉及政治、經濟、經濟、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所以說曆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單一的。

一、絲綢之路是什麼路

絲綢之路在隋前期有兩條路,到了唐朝時期變成了三條——北道、中道和南道。大體是西出敦煌,東到蔥嶺以東的中亞和歐洲國家。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1

我們說了兩千年的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路?是商品的交換還是文化的交流?

絲綢之路是 2000 多年來中國與西方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一條大動脈,曾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進程。它和後來的新航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能夠帶着每個時代的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條紐帶。在此路上既能滿足商人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能滿足人們開拓視野的文化需求,它既能輸出本民族的文化,同時也能夠學其他地區的先進文化。

1.此路有商品

絲綢:絲綢之路最初交易的商品就是絲綢,唐朝前期與突厥和回鹘的絹馬貿易很流行,而交換之後的絲綢多數又被運往大食、東羅馬、印度等地。

紙張:一般認為紙張是12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的,其實在公元751年高仙之與阿拉伯人的怛羅斯戰争中,唐朝士兵被阿拉伯人俘虜,那時造紙術就已經傳入西方了。

農作物:中國的樟腦和肉桂由祆教徒傳到波斯,生姜和麝香也是此時傳到波斯的,再由波斯傳到阿拉伯世界。

馬匹:馬匹是中原交換的主要商品,除此之外還有菠菜、金屬器、象牙、犀角、熏香等等。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2

2.此路有文化

科學技術:流入中國的曆法最重要的有《七耀曆》和《九執曆》,這兩部曆法均來自于天竺,主要在民間盛行;唐朝的醫藥、農作物用具、以及制陶技術處于當時世界的前列,在絲綢之路的幫助下開始傳到中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對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教藝術:西域等國家在接受唐朝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對它唐朝文化産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唐朝對“胡風”産生濃厚的興趣,學胡俗、穿胡衣、聽胡曲成為唐朝流行的事。從以上的列舉可以看出來,絲綢之路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交流,科學和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同樣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世界史觀”,在絲綢之路上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個國家或者去區分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它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絲綢路上的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大唐的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河西走廊上成群的牛羊,随風響起的駝鈴聲,綿長而悅耳的音樂聲,華麗而細膩的大唐服飾,神秘而令人心生向往的佛法,河西走廊給世界帶來了一次美妙的邂逅。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3

1.波斯樂器——筚篥

中國古代稱為“筚篥”的樂器,是絲綢之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吹管樂器之一,這種雙簧管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經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被稱為龜茲樂者,就包括有筚篥的演奏。

敦煌是域外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敦煌石窟壁畫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筚篥出自于敦煌壁畫上,至今仍存在于京津冀地區民間音樂當中,這一文化的引入跨越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可覓見蹤迹,今天冀中笙管樂的主要樂器之一管子,亦即筚篥,

中西音樂文化經過長期交流、 融合,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它是以中原音樂為根基,滲入本土音樂,吸收西域音樂的碩果,經過曆代的傳承改進後飛入尋常百姓家。

2.絲綢的文化交流

由于中國絲織品輕巧便攜,刺繡精美豪華,格外受到外國統治階級和貴族歡迎,且價格昂貴。為了牟取暴利,中外商人樂于通過陸路長途販運絲綢,從而促進了中國絲綢持續不斷地銷往海外各國。

在國外的古籍中,多次提及古羅馬帝國貴族對中國絲織品的喜愛和追捧。中國與羅馬的絲編貿易必須依賴中亞的安息、印度等國商人的連續轉手買賣,由于商人顧及利潤及沿途高昂的稅收,絲織品運到羅馬後的價格堪比黃金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4

因此,隻有羅馬的統治階級及貴族才擁有中國的絲綢,凱撒大帝就曾身穿絲編長袍看戲,引得在場貴族的羨慕,埃及豔後克裡奧帕特拉年也十分喜愛穿絲編服飾。為了購買稀缺的中國絲織品,羅馬甚至陷入經濟危機

到了唐代絲綢之路時,絲綢更是遠銷海外。除此之外,絲織品還出現了文化回流的現象,絲綢時由中國傳出去的,傳到其他國家和當地的織品相融合形成新的産品,又與當地的本土文化融合,在絲綢上添加了新的圖案,經過這些文化的融合,新品絲綢又傳回中國,因布匹上的圖案與中國本土圖案大異其趣,新品絲綢又在中國形成了新的風格。

3.佛法的傳播

西北陸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文化與宗教傳播的大動脈。摩尼教、佛教、景教、瑣羅亞斯德教、伊斯蘭教等都 在“絲綢之路”沿線雙向交流,特别是佛教的傳播對中華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逐漸演化為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内容。

隋唐時期軍事力量加強,對西域的管理也遠超前代,羁糜州府、縣制和地方自治的管路政策為西域商人來華奠定了基礎,栗特族就是其中最閃耀的經商隊伍,栗特族為唐朝的商業貿易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栗特族來華經商時因路途遙遠,過程艱辛兇險,往往要帶着偉大的佛陀來保佑商隊的安全,但是栗特族開始信仰的是摩尼教和祆教,栗特傳播的佛法當中有中亞特色,為中原的佛法帶來了新血液。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5

聰明如栗特人,有研究表示栗特人在最開始是信仰摩尼教、祆教的,進入西域後吸收本土文化,開始逐漸信仰佛法,因為唐代佛教繁榮發展,有佛法的庇佑使得經商更為方便。善于經商的栗特族客觀上擔任了漢族佛法西傳的使者。

粟特人留下了許多重要佛教文獻,中亞東部發現的粟特語佛經幾乎都是從漢地轉譯的。中原内地的佛教翻譯最初主要是由域外胡僧主持進行,這其中,入華粟特胡僧的功績不可磨滅。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興衰對佛教有着深遠影響,西北是印度、波斯佛法傳播的必經之路,此時的佛法傳播與以往不同,是西北人民自發的傳播接受佛法,抄寫佛經,鑄造佛像。

佛法在此傳播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其一是具有明顯的印度佛教、犍陀羅佛教和西域佛教風格, 保持了印度和西域佛教的基本特質。其二是回流性特征,這是因為西北的特殊地理位置,西北地區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結合的地區,文化具有開放性,在吸收西方佛法的同時,與當地的漢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以另一種形态回傳到西方國家。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6

栗特人擔任了陸路絲綢之路上的佛法傳播的重要使者,在文化的長廊中,文化的傳播和接受經曆了漫長的過程,當然這其中也有文化的碰撞。總而言之,在文化的傳播交流過程中,既是漢族文化的更新和傳播過程,也是外族人民接受和回傳漢文化的過程。

4.文化傳播的特點

文化傳播的特點之一是文化的回流性,中原漢文化傳播後再域外會有一個與本土文化結合的過程,就像絲綢回傳到中原後,在衣物上增添了許多新的圖案,像駱駝和忍冬花等,并且為中原所接受。

其次是本土化特征,文化傳入不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彙展現在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信條等方面,通過傳承成為地方性文化。是人民大衆創造、享用和傳承的一種生活文化狀态。

文化傳播的雙向性特征,各民族的文化一般都是你有我無的狀态,這樣就形成了文化的傳播的态勢。很多的發明是很難由單一的民族産生的,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還有外域文化的流入,都顯示了文化傳播的雙向性。

總結

實際上,“絲綢之路”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70年代提出,指中國漢代通往中亞和印度間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

絲綢之路三大文化圈(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7

絲綢之路上不僅有興盛的絹馬貿易,還有隽永的文化傳播,它是中原和外域文化傳播的重要咽喉,中原絲綢、衣物設計以及佛法文化對中亞和歐洲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歐洲的建築、音樂以及本土的宗教也傳入中原。

世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漫長的文化融合曆史,而絲綢之路就是承載這部曆史的重要承擔者之一。

文獻參考:

《唐代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唐代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分析》

《西來之樂筚篥的古今傳承:從壁畫石雕到民間音樂會》

《中古時期入華粟特人的佛教傳播與文化認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