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7日晚,水滴公司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這距其4月16日遞交招股書僅三周。
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水滴上市敲鐘儀式沒能在美國紐交所舉辦。當天在北京的上市儀式現場,靠着與紐交所連線,參與人員看着水滴“雲上市”。上市儀式現場位于離水滴總部不遠的望京凱悅酒店,騰訊投資、博裕資本、高榕資本、IDG等創投機構大咖雲集,到場的還有任泉、何猷君等橫跨資本和娛樂界的人士。
不過,首日并沒有迎來大漲,股價跌近20%。開盤10.25美元,較發行價12美元低開15%。盤中跌幅一度收窄,但截至收盤未收複跌幅,收報9.7美元,跌幅19.17%。市值38.23億美元,折合人民币約245.86億元。
據招股書,水滴的業務主要包括水滴籌、水滴保、水滴健康,其希望通過這種互補的業務模式能夠覆蓋足夠多的人群。其中,水滴籌這一大病衆籌平台上,超過3.4億人捐款,累計為170多萬名患者捐款370多億元。水滴保險商城作為一個保險中介平台,代理銷售保險的收入成為30億元營收的主要來源。水滴健康保障則由水滴互助平台轉變而來,水滴互助計劃已于上市前終止。
水滴公司本次首次公開招股發行30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s)(每1股美國存托股相當于 10 股公司 A 級普通股),發行價為招股區間(10美元-12美元)上限,即每股12美元。同時,其授權承銷商的超額配售量為450萬股。由此,此次發行募資在3.6億美元到4.14億美元之間。
本次發行完成後,假設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水滴将擁有3000萬股已發行美國存托股,相當于3億股普通股,約占已發行普通股的7.6%。
為何此時赴美IPO?水滴公司創始人沈鵬表示,首先,水滴當前還處于一個非常大的并且高速增長的市場中,對公司未來充滿信心,希望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其次,融資考慮的不僅是拿到錢,而是希望能夠引進更多的優秀投資人,助力業務發展。“通過在美股上市,水滴有機會觸達全球的投資人,在保險科技領域,歐美國家很多投資人看好這個方向。……目前,水滴公司的很多投資人來自中國本土,我們希望吸引不同的外腦來助力。”
談及上市對于公司的影響,水滴公司聯合創始人楊光說,首先是融資渠道更多元,融資成本也更低;其次,公司希望通過上市,讓外界更清楚水滴公司到底是什麼模式,也以更好形象展現在用戶面前,接受社會公衆監督;同時,用上市标準來要求自己,做好業務規範化,讓公司未來發展更為健康。
招股書顯示,水滴募集資金使用計劃是,50%用于增強和擴展醫療健康服務和保險業務的運營;約30%用于研發;約2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沈鵬說,希望把資金用在更實在的地方,對用戶更有價值的地方。比如,其中一部分資金會用于科技賦能理賠。
水滴自成立以來,持續得到資本支持:
2016年5月5000萬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美團、IDG資本、高榕資本、真格基金、點亮基金;
2017年8月1.6億A輪融資:騰訊、藍馳創投聯合領投,創新工場、IDG資本、美團、彤程公益金會等跟投;
2019年3月5億B輪融資:騰訊領投,高榕資本、IDG資本、藍馳創投、創新工場、DST Global創始人Yuri Milner、原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吳宵光跟投;
2019年6月10億C輪融資:博裕資本領投,騰訊、中金資本、高榕資本等機構跟投;
2020年8月2.3億美元D輪系列融資:瑞士再保險集團和騰訊聯合領投,IDG資本、點亮全球基金等老股東跟投。
據其更新的招股書披露,博裕資本、厚樸資本、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等有興趣在本次股份發行中認購至少2.1億美元等值股份。
投資人怎麼看商業模式?有何“科技”性?
本次赴美IPO路演情況怎樣,投資人怎麼看水滴的商業模式?水滴上市号稱中國在“紐交所保險科技第一股”,但營收的近九成來自保險經紀業務,“科技”體現在哪裡?
水滴聯合創始人楊光介紹,其IPO路演得到了國内和海外投資人的較好支持,發行的份額得到了非常踴躍的認購。“海外的機構,可能更關心中國整體保險市場機會,很多海外投資人關心的是在中國社保滲透率非常高的情況下,商業保險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水滴的業務模式包含不同的産品組合,無論在國内還是在國外都是非常創新,很多投資機構也比較關心,有沒有類似的對标公司。他們希望能夠在海外找到跟水滴業務近似的這種公司。”
沈鵬稱,水滴的商業模式在全球投資人來看,是一個“社會企業模式”。他援引一位投資人的話,社會企業是指公司成立之初就着眼于比較普遍的用戶需求,解決社會問題。創業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把公司設立起來,去發展。但是随着公司發展越來越好,這家公司解決公衆痛點和滿足需求的範圍越來越大,它就可能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以水滴來說,就是服務用戶越多,讓更多人獲得保障,大病來臨的時候不會因病緻貧、因病返貧。公司規模越大,更多用戶能夠從中獲益。這樣會比一個企業先賺錢,再捐出一部分利潤,更有意義,大概是這個意思。”
對于是不是保險科技的問題,楊光回應說,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是根植于某個垂直細分領域,水滴是聚焦在保險領域的科技公司。“其實大家并不會認為我們做了保險,就覺得不是科技公司,包括外國投資人對我們定位是InsurTech,保險科技,我們科技屬性還是非常明确的。”
他表示,全球保險行業都在做數字化轉型,甚至尋求一些突破和創新,水滴通過線上運營,在整個全球保險行業内都是比較突破的創新。“大家觀察我們的運營效率,科技是一個承載方式,并不是全部。大家關心的是你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最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這個對比傳統保險公司,優勢非常明顯,無論是客戶運營、獲取客戶和長期客戶後續服務角度,我們客戶價值提升都非常明顯,大家都會理解我們的保險科技。”
創始人:完全有能力盈利
招股書顯示,作為一家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初創公司,水滴公司近三年營收快速增長,2018年僅2.38億元 ,2019年為15.11億元, 2020年達30.28億元。但其虧損額在逐年放大:2018年淨虧損2.092億元、2019年虧損3.215億元、2020年虧損6.639億元。虧損會持續到何時、什麼時候才能盈利?
楊光坦言,公司還是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無論從業務運營角度還是業務規模的角度,都在快速向前發展。當前更加關注業務發展的速度和健康度,盈利并不是目前最優先考慮的問題。具體的時間表,還是希望等有更明确的盈利指标之後再公布。
沈鵬則稱,招股書披露的數據其實可以體現出,水滴的經營情況還是不錯的,這是在其沒有把盈利放在最優先級的情況下。目前,第一位的事情還是先保證業務更好地發展,通過服務赢得更多用戶的認可。“至于盈利,我們是完全有能力選擇在我們認為合适的時候,實現盈利。”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