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宋濂在給朱元璋撰寫的《谕中原檄》中有這樣一句話: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胡”指的是古代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權,“驗之今日”指的則是被朱元璋滅掉的元朝。
元朝持續的統治時間隻有98年,的确不到百年。反觀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持續的時間卻長達269年,表面上看,似乎就不符合“胡無百年之運”這個規律了。這就要從這兩個王朝所實行的政治制度,以及這兩個王朝對待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态度說起了。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王朝對待中原漢族這樣一個龐大群體以及外來的少數民族所組成的群體之間不同的态度所導緻了這兩個國家立國時間上的巨大差距。
相比于元朝,清朝對于漢族和滿族之間的關系處理的就要好上許多。當時清王朝的很多皇帝都是主張滿蒙漢聯姻的,他們對于當時的三大民族的态度十分明确,對于是大清王朝本族的滿族采取一定的優惠措施。但是,相對于作為中原正統民族且數量十分龐大的漢族也并沒有采取壓迫措施,相反,大清王朝對于漢族人民的通融并不比對于滿族人民要少,甚至于大清王朝更加傾向于滿族漢化,也符合當時清軍入關時提出的明朝繼承人的身份,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們也是尊儒家的,這樣就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變得更加容易,由民族之間所引發的沖突也就大大減少大為降低了。
而元朝統一中原後,最初廢除了漢人的科舉入仕之途,後來直到公元1313年,在朝中大臣的呼籲下才開始恢複科舉考試。但其在考選制度上針對各個民族有着不平等的規定:如在規定的考試科目中,一、二等人的蒙古、色目人隻需要考兩場,三、四等人漢人和南人則需考三場,并且在錄取名額上,雖然看上去大家的錄取名額一樣多,但在整個人口比例上卻相差很大。元朝為了防止漢族人的反抗,特别是其統治的末期,元廷下令各地官府收繳民間的各種兵器。也同時嚴禁漢人擁有任何兵器。
在元朝的法律上,很多地方都體現着民族的壓迫。如在民族政策上,元朝把全國的人分成四等:就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這四等。其中的蒙古人為第一等,因為他們是統治者,自然享有最多的權力。當時,蒙古人和色目人各約100萬人;“漢人”約1000萬,南人約6000萬。占人口最多的人在四等人中處在被嚴重壓制的地位,所受的壓迫也最深。
清朝和元朝在自己的民族統治政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們之間的治國方針也各不一樣,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激起了最後的民變,清朝則妥善的處理了這個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