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的重大升級,意味着顯示屏幕可能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比如說老式的CRT顯像管完全被更加輕巧的液晶面闆所取代。盡管在本世紀初業界就不斷放出消息,說液晶要“完蛋”了,要被OLED完全取代了。但從目前來看,雖然OLED的确很先進,是“超現實主義”的一種體現,但是短期内完全取代液晶的可能性非常小。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OLED,有關它的進化發展史,你了解嗎?
OLED,其一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就被冠上了很多美名,它的優點包括響應速度快、黑色純度優秀、原生對比度超大、可視角度大、可以彎曲等等;不足有剛開始壽命較短、色彩不穩定,随後遇到産能有限、成本過高等問題。
馬上進入OLED顯示技術發展史的介紹。
OLED是1987年出生于香港的美籍華裔教授鄧青雲先生首先發現的,并且由此開始了對OLED相關技術的研究,并且獲得了“OLED之父”的美名。最初OLED技術一直掌握在柯達公司手中,但可惜的是屬于文藝派的柯達公司手中掌握了一系列當時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沒有将其轉化成生産力,OLED并沒有讓柯達獲得太多的商業利益。
1990年後,科學界人士就發現了OLED技術的潛力,即使在那個時候LCD液晶還沒有普及,就有很多專家将其看作是未來的趨勢了,并且列舉了OLED一系列好處,給它戴上了“王冠”。随後OLED開始分為兩大技術體系:低分子技術與高分子技術(也就是PLED),其中低分子OLED技術主要由亞洲廠商掌握,如韓系、日系以及中國廠商;而PLED高分子技術則主要是歐洲廠商在主導,如英國的科技公司CDT等等。但由于低分子OLED更容易實現彩色化,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OLED成品基本上都是來自亞洲的廠商。
OLED自身也分為兩種:AMOLED和PMOLED。PMOLED制程相對簡單,結構單純。但缺點是不容易制作成大尺寸,并且通常隻做成單一的顔色顯示。這樣PMOLED在早期會使用在日系翻蓋手機的外屏上,用來顯示時間、日期以及來電信息。此外部分音樂播放器也會使用PMOLED屏幕,如索尼MD播放器MZ-RH10MD就首次使用可以顯示5行文字的PMOLED屏幕來顯示歌曲信息,盡管沒有在國内銷售,相信還是有不少索尼粉絲都收藏過這款産品。
AMOLED則可以做成大尺寸顯示設備,并且色彩更加豐富,但缺點是結構複雜,成本較高。當蘋果發布iPhone後,市面上的手機的外形被統一定位成直闆 大屏幕的樣式,不再需要外屏,這樣PMOLED幾乎已經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縱觀AMOLED技術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兩條進化主線:屏幕尺寸的變化以及屏幕色彩風格的改變。首先來談談大家最為關系的尺寸問題。AMOLED顯示屏幕最初隻是使用在便攜式音樂播放器、手機、數碼相機以及數碼相框等産品上,原因非常簡單:小屏幕更加容易制造,良品率高,并且成本的提升相對有限,廠商們不用承擔過多的風險,同時還可以将AMOLED作為一個商業噱頭進行宣傳,讓普通消費者開始對AMOLED有所關注,為下一代産品做鋪墊。
真正讓AMOLED屏幕大範圍普及的廠商自然就是三星。從第一代Galaxy S系列手機開始,三星就把它與AMOLED屏幕死死的綁定在一起,讓兩者互相促進。作為唯一一款可以和蘋果iPhone正面對抗的手機,借助多款Galaxy S的熱賣風潮讓AMOLED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大規模推廣,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屏幕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黑色純度優秀,完全沒有漏光,可視角度非常大,并且色彩非常豔麗。
由于在小尺寸移動AMOLED面闆方面,三星Display擁有9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主要是技術與産能優勢過于明顯),就連索尼PS Vita掌上遊戲機的AMOLED屏幕也同樣從三星Display采購,因此其它廠商不得不看三星的眼色行事。盡管随後出現了很多紛争,如P排列不如RGB排列屏幕細膩等等,但絲毫沒有影響到AMOLED的進一步普及和三星Display在移動端的絕對領先地位,後續推出的Gear S手表等産品自然也将AMOLED屏幕作為了标配。
AMOLED在手機端的成功也讓廠商們擁有了更多的底氣,他們紛紛開始宣布:我們要進軍大屏幕電視市場啦!不過有一家廠商曾經試圖以“先到先得”的理念搶先奪取OLED電視市場蛋糕,但不幸的是以失敗告終,這家廠商就是大名鼎鼎的索尼。2007年10月,索尼發布了全球首款OLED電視XEL-01,11英寸的OLED屏幕加上極具前衛的工業設計讓它賺足了眼球,但由于過高的價格(開價十幾萬人民币,窮人請走開!)和後續報道的一系列問題(使用時間短,藍色衰減嚴重),讓其終究隻是成為了一個吉祥物。
不過電視廠商們并沒有知難而退,因為“此一時彼一時”,經過了在手機市場的成功之後,AMOLED的優點被更多的消費者所熟知,推出更大尺寸的電視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以LG和三星為代表的韓系企業在OLED電視的動作非常積極,尤其是LG在數年内推出了多款OLED電視,成為大屏OLED顯示設備的絕對主角。
這樣,AMOLED已經在小尺寸移動設備和大尺寸電視上都已經布局完畢。而至于中小尺寸的筆記本電腦和顯示器嘛,LG Display和三星Display兩大面闆廠認為其利潤率不高,出貨量不能達到理想的級别,因此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規劃。另外兩大韓系廠商在策略上完全不同:三星Display主打小尺寸移動屏幕,而LG Display則将重點放在電視面闆上,想購買OLED顯示器的朋友們還需要耐心等待。
一項新技術剛剛出現時總會出現缺陷,OLED自然也不例外。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過,索尼推出的第一款OLED電視XEL-01之所以隻是一個吉祥物,主要原因除了太過于昂貴之外,其畫質的不穩定也是土壕們不太滿意的關鍵點,其藍色發光材料的迅速衰減會讓整個電視屏幕的色彩出現異樣。除此之外受到工藝和成本的影響,三星Display在為Galaxy S III推出的屏幕使用PenTile像素排列方式,讓其在屏幕細膩度上受到了一些影響;而索尼PS Vita掌上遊戲機的AMOLED顯示屏則在表現全黑畫面時,屏幕會有黑斑的現象出現。
在色彩渲染風格方面,AMOLED屏幕過于飽和、豔麗的色彩也不是能夠讓所有消費者感到舒适。我們都知道當一塊顯示屏幕的色彩飽和度超過110%之後,其色彩還原會變得不那麼準确(除非是選擇藝卓、NEC旗下的專業級顯示器),而三星前幾代Galaxy S以及Galaxy Note手機就會給大家這樣的感覺,尤其在對綠色的渲染上會變得過于誇張。這些因素也讓當時很多消費者依舊鐘情于LCD液晶顯示屏幕,畢竟後者技術更加成熟,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當然三星Display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由于其采用的是RGB OLED的方式,紅、綠、藍OLED發光材質的配比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如何調配合适的比例是整個過程的關鍵。經過了不斷嘗試與改進之後,從Galaxy S5開始,其AMOLED顯示屏幕顔色雖然同樣豔麗,看起來就真實了很多,不再顯得那麼“誇張”。當然三星Display的工程師整個改善工作非常低調,以至于隻有經過第三方機構測試後才讓消費者們知道了這個結果,而并非三星通過廣告來宣傳。
三星Galaxy S6手機屏幕的色彩還原準确性測試結果,ΔE數據越小代表色彩還原越準确,我們可以看到S6在這個環節中隻是輸給了iPhone 6而已,并且戰勝了全球99%的手機,這樣可以完全說明經過不斷努力,低調的工程師們已經逐漸解決了AMOLED技術一些固有的頑疾,朝着更完美的方向發展。
當然目前最為高端的OLED顯示設備自然就是索尼Trimaster EL監視器了,如BVM-L3200等等。它們将OLED的優點發揮到了極緻,并且融入了索尼獨有的Super-Top-Emission技術,将紅,綠,藍三基色組成的各個色彩區塊都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和定義,精準的表現出每個畫面的細節。這樣的設備開價都在人民币30萬以上,不過大家不用驚訝,因為它們是為馮小剛、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以及電視台導播們所使用的,和個人用戶無關。不過這說明了目前的OLED技術已經具備很好的可靠性。
最近幾年人們将“彎”這個字賦予了更多含義,比如蘋果目前的掌權人庫克先生就和這個字緊密結合在一起。這裡我們比較單純,“彎”就是它的直面意思。在我們給大家的洗腦文中,也會反複提到OLED技術具有“可彎曲性”或者是“可柔性”,說白了就是我們可以把OLED屏幕做成彎曲的,更加文藝點的說法就是“曲面屏幕”。
曲面屏幕在視覺上就能夠給大家強烈的沖擊力:這玩意兒真新穎,是彎的。最先将曲面OLED屏放在消費産品上的公司同樣是索尼,索尼将其放在Walkman便攜式音樂播放器上。而真正讓曲面屏幕被大家廣為認知的則是電視産品。LG推出的55EA9800是第一款在國内銷售的曲面OLED電視,開創了新時代。
盡管液晶電視也可以實現曲面,但是在實際表現效果方面兩者還是會有一定的差異,畢竟液晶屏幕在彎曲的部分顯示效果會打一些折扣,但原生支持柔性的OLED屏幕則完全不會存在這個問題。相對于平面電視而言,曲面電視在視覺的包裹感以及畫面邊緣的清晰度上表現更加出色,尤其是在65英寸這樣的大尺寸上優勢更明顯。
LG在電視上大玩曲面,并且在去年也推出了G Flex曲面手機,而三星自然也不甘落後:從去年推出Galaxy Note 4 Edge開始,三星第一次将曲面屏幕應用在手機産品中(當然兩者曲面的方式不同,一個是整個屏幕,一個是屏幕邊緣),而今年則将Galaxy S6 Edge兩個邊緣都設計成了弧形,這種異形化的屏幕将會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當然我們也希望能夠出現匹配其特性的應用程序和方式。
當然了,大家最為吐槽的自然就是OLED屏幕昂貴的價格了。作為一個全新的技術,在發展初期其售價較高也是正常現象,其一是因為技術沒有那麼成熟,良品率低,制造難度大;二則是廠商都希望将其作為商業上的經營方式,為其提供更多的利潤。
最初OLED面闆生産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是蒸鍍制程的設備尺寸受限,早期采取實際蒸鍍制程基闆的尺寸為650×750mm ,即實際尺寸隻有5.5代線基闆的四分之一。這樣生産同樣尺寸的OLED面闆和LCD液晶面闆(兩者可以共用面闆切割設備),前者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材料,成本自然無法降低。不過從2013年第一季度開始,三星Display代号為A3的OLED面闆廠開始投産,其采用5.5代玻璃基闆直接蒸鍍有機發光材料而不用預先切割成四分之一的方式,徹底解決之前蒸鍍基闆尺寸“縮水”的問題,這是AMOLED面闆制程的一大突破,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LG Display方面,從去年開始其位于韓國Paju代号為M2的工廠開始正式投産,作為八代線其将生産55英寸、65英寸及77英寸的OLED電視面闆,月産能達到26000片,相對于之前的M1工廠(月産能8000片)有了三倍多的提升,産能的提升也意味着成本的降低。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搭載最新AMOLED屏幕的三星Galaxy手機售價與其它品牌同檔位産品售價基本一緻,而LG 55英寸曲面OLED電視的售價也從最初5萬元以上,逐漸下降到目前20000元左右,變得更加親民,并且産品種類也更加豐富,有助于OLED電視的全面普及。
可以看到,經過多年默默的改善與研發,OLED顯示技術暗自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制造工藝、色彩表現、形态等方面有了全面的進步,将優點變得更加突出,把固有的頑疾一一抛去,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可以在電視、手機、平闆電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大施拳腳。除了韓系企業之外,中國也有不少面闆廠商加入到OLED陣營中,這種開放式的發展方式也能讓整個産業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避免重蹈等離子的覆轍,讓“超現實主義”變得更加務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