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好女不過百”
“我要瘦成一道閃電,越瘦越好。”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
人們有事沒事就喊着減肥。
看到體重秤數據比之前高了,
就開始想自己是不是最近吃得太多
看到數據較之前低了,
就開心得多吃了一碗飯
體重秤上的數字
真的能為你的體重“代言”嗎?
不一定!
與其煩惱自己的體重,還不如先了解下自己的體重是否标準,和标準對比之後,綜合考慮健康因素,再确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減肥,該減掉多少。
那麼健康體重的标準是什麼?該如何科學減肥?近日,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等學術組織發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年)》給出了答案,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健康體重的标準
醫學上評價是否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身體質量指數(BMI),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它和體内的脂肪總量密切相關。
健康的體重的标準指數(BMI)應保持在18.5~23.9之間。
計算方法如下:
BMI = 體重(kg) ÷ 身高的平方(㎡)
例:假設一個人體重50kg,身高1.6m。BMI=50÷1.6÷1.6≈19.5
《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中指出,超重或肥胖的判定及分期為:
超重:24.0≤BMI<28.0 。
肥 胖:BMI≥28.0 。
BMI判斷是否肥胖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對于僅肚子大的腹型肥胖人群,所以推薦BMI結合腰圍共同判斷。
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
内髒型肥胖:内髒脂肪面積>100 cm2。
共識根據BMI及是否合并并發症對超重或肥胖進行分期,共分為四期:
0期:超重,無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前期或相關疾病;
1期:超重,伴有1種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前期;或肥胖,無或伴有1種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前期;
2期:超重或肥胖,伴有1種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
3期:超重或肥胖,伴有1種及以上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重度并發症。
超重或肥胖如何科學減肥?
01/減重目标
研究顯示體重減少5%~15%或更多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因此,共識建議将減少體重5%~15%及以上作為體重管理的目标。
02/生活習慣建議
避免久坐、規律作息、控制進食速度、足量飲水、避免暴飲暴食、減少在外就餐、減少高糖、高脂肪、高鹽食物。
03/飲食習慣建議
減重的基礎是能量攝入小于能量消耗,無論選擇哪種膳食模式,都需要控制每日總能量攝入。
04/運動鍛煉建議
建議超重或肥胖患者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及個人愛好,在專業醫師或運動教練指導下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運動前後要注意熱身、拉伸,以及逐步增加運動負荷,以達到每周3~5天,總計≥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建議隔日進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訓練,每次10~20分鐘,進行抗阻訓練時,在安全範圍内選擇針對大肌群的中等到高強度的短時劇烈運動,休息間隔<1分鐘,有助于增加骨骼肌含量,強化減肥效果。
高強度間歇訓練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減重方法。戳文了解:想運動又沒時間?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七分鐘健身法”
05/減重藥物建議
對于BMI≥24.0 kg/m2且存在超重或肥胖合并症,或BMI≥28.0 kg/m2(不論是否有并發症)的患者,在嘗試了以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後仍未達到目标,可考慮配合藥物治療。目前在中國獲批的減肥藥隻有奧利司他。
06/減重手術建議
如果BMI≥32.5 kg/m2且存在合并症,或BMI≥35.0 kg/m2(不論是否有并發症)的患者,經生活方式幹預和内科治療等減重方法長期無效,經綜合評估後可考慮行減重手術治療。
中年發福,不是新陳代謝變慢的鍋
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一項關于人體新陳代謝的研究顯示:
人的新陳代謝在1歲左右達到頂峰,此時嬰兒消耗卡路裡的速度比成年人快50%。此後直到20歲左右,人體新陳代謝每年大約以3%的速度逐漸下降。之後從20歲到60歲,人類新陳代謝率在整個成年時期保持穩定。60歲之後,人的新陳代謝速率才會再次緩慢下降。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三四十歲時體重、腰圍增加,不要怪身體的新陳代謝,這可能是因為你吃得太多,消耗太少。
總之,減肥做到營養均衡、吃動平衡是關鍵,即:管住嘴,邁開腿!減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最好的減脂方法是循序漸進、安全健康、不會讓你輕易半途而廢的方法。
超重或肥胖是多種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如果您超重或肥胖了,
那建議您減肥減重。
如果您在标準體重範圍内,
但想更苗條更瘦一些,
建議您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上科學減重。
總之,
不要“身材焦慮”,
不為“身材擔憂”,
要為健康加油!
參考資料
[1]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全國衛生産業企業管理協會醫學營養産業分會,等.(2021)超重或肥胖人群體重管理流程的專家共識(2021年)[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15(4):317-322.
End
聲明:本文由骨科大夫綜合整理,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分享,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