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絕句成就?寫在前面:“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先是被元稹排擠,後又遭白居易拒薦,對于好友張祜的不幸遭遇,杜牧極為憤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杜牧的絕句成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寫在前面: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先是被元稹排擠,後又遭白居易拒薦,對于好友張祜的不幸遭遇,杜牧極為憤慨。
但是,盡管他是如此地欣賞張祜的人品才華,可那又有什麼用呢,除了用“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來安慰他,其它的他什麼都做不了。
因為,彼時,他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朝中牛李兩大黨争,不斷地被排擠和外放,襟抱難開,自顧不暇,又何來助人呢?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天,杜牧又一次外放,與以往不同,這一回可是他這個吏部員外郎自己争取來的。
這首《将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的七言絕句,作于他即将離開京都的前夕,從此詩中,我們或許可以了解他由期盼回朝又極力想離開的真正原因。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唐 杜牧《将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簡譯:
天下太平之時,像我這般沒有什麼才能的人,過得很有興味,閑時如孤雲般逍遙自在,靜時就如老僧的靜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節,遠去地方做一郡之主,臨行之前,登上樂遊原,去眺望位于長安城西的太宗陵墓。
賞析:
杜牧的這首七言絕句,寓意含蓄深刻,語言簡潔明快,情思沉郁婉轉。
既有對盛世的緬懷,也有對自身境遇的哀憐,有去國離京的不舍,也有躊躇滿志的一腔熱忱。
首句“清時有味是無能”謂時逢太平盛世,像自己這般能力平庸的人,倒是很安于享受的。
其實,杜牧這句話是帶着情緒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因為,他所處的武宗和宣宗這個時期,并不是所謂的“清時”。
彼時,朝中朋黨傾軋,内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唐王朝風雨飄搖,哪裡還稱得上太平呢?
久處邊緣的杜牧雖得周墀所助,得以回朝任吏部員外郎等職,但是這樣的投閑置散,根本無法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政治抱負。
因為職位清閑,無事可做,不能人盡其才,所以他才請求外放,去做一方郡守,力所能及地為百姓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這裡虛度歲月。
次句“閑愛孤雲靜愛僧”承首句,“閑”和“靜”都是對“味”的拓展,因為無事可做才有興味,見孤雲之閑如自己之閑,見和尚之靜如自己之靜,這是對要求調離的補充和說明。
第三句“欲把一麾江海去”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在京城無所事事地虛耗光陰,請求外放,遠去地方。
麾即旌旗,和幡類似,唐襲漢制,唐刺史略等漢太守,一車兩幡,因為杜牧是湖州刺史,而湖州又北臨太湖和長江,南接東海,故稱江海,所以他說持麾遠去江海。
全詩以“樂遊原上望昭陵”作結,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餘韻悠悠,令人回味無窮。
得到了皇上的恩準,馬上要離開京都了,那就好好告個别吧,于是他驅車登上了長安城的最高地樂遊原,和這個城市做最後的告别。
但是,盡管四望寬敞,可他卻一不望富貴的皇宮,和森嚴的城阙,二不望其它已故皇帝的陵寝,而是單單引頸眺望位于長安城西的昭陵。
因為,那裡長眠着大唐最聖明的君主,最傑出的皇帝,他文治武功,知人善用,唯賢是舉。
他建立了大唐帝國,開創了大唐盛世,開啟了大唐榮耀,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撫今追昔,不由得詩人感慨萬千,如今朝局混亂,國勢頹敗,生不逢時的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于國于家無補,怎不叫人可悲可歎。
不言愁,那昭陵的滄桑已說明一切,不說憂,字字千鈞,莫不擲地有聲,詩人的家國情懷盡在筆端紙上矣,讀來令人動容。
寫在後面:
杜牧是晚唐傑出的詩人,不但文學成就斐然,同時也極富政治才華,是一個有抱負的人。
“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他關心國事,心懷天下,于他而言,是很想為國家做出一點事情的。
可是,經曆了從唐憲宗到唐宣宗六朝的杜牧,處于牛李黨争激烈的時期,被排擠在外,遊離于政治的邊緣,難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杜牧對人世盛衰和興亡叠代,總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認知。
“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所以,盡管仕途失意,宦海浮沉,他也沒有像張祜那樣歸隐山林,而是不忘初心,依舊“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戲劇搬運和抄襲,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