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倒裝句語法依據

文言文倒裝句語法依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18:07:17

本文曾發表在《語文世界·2006年高考備戰攻略》(2006年1——2期)上,現補充了2020人教版初中新增文言文中的大部分狀語後置句

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介賓短語)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動詞後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都要提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因此稱它為“狀語後置”或“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有以下六種情況。

(一)“動詞 于 賓語”格式。翻譯時,“于”可譯為“在、向”等,并提到動詞(動詞短語)前作[狀語],少數可仍作〈補語〉。例如:(1)求二石獸于水中(《河中石獸》)——【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

(2)相與步于中庭(《記承天寺夜遊》)——(我們)一起【在院子裡】散步(3)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國國君【向丁家】詢問情況(4)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5)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内心】受到困擾,【在 思慮中】遭到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6) 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醉翁亭記》)——背着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 【在樹下】休息。

(7)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廣:形作動。增廣、擴充)

(8)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9)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谏》)—— 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裡的,受下等賞賜。(10)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刿論戰》)——莊公同曹刿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 齊軍交戰

(二)“形 補”或“形 于 補”格式。形容詞後的“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1)意暇甚(《狼》)——神情【很】悠閑(或“神情悠閑得〈很〉”)(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更青(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厲王弭謗》)——堵塞民衆的嘴,危害[比堵塞河 流]更嚴重。

例(2)中的“于藍”,分别在動詞、形容詞後(三)“動詞(形容詞) 乎 賓語”格式。介詞“乎”同“于”,可譯為“在、向”,并提到動詞(動詞短語)前作[狀語],少數可仍作〈補語〉。例如: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勸學》)——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或意譯為“……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動詞“參省”之前的時間名詞“日”活用為狀語)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3)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前赤壁賦》)——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道東方已經亮了。

(四)省略介詞“于”的狀語後置,翻譯時,要在表所處的詞前補充介詞“于”,并把“(于)××”提到動詞之前作狀語。例如:(1)撒鹽<空中>差可拟(《詠雪》)——【(在)空中】撒鹽大體可以相比

(2)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将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文言文中的“河”,均指黃河)

(3)餘自束發讀書軒中(《項脊軒志》——我從十五歲起就在項脊軒内讀書(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到頭頂上)

例(1)(2)(3)表所在的“空中”“河北”“河南”“軒中”前均省略介詞“于”,也屬于省略句。(五)“動詞 以 賓語”格式。翻譯時,多提到動詞(或動詞短語)前作狀語。例如:

(1)屠懼,投<以骨>。(《狼》——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投以骨,又是省略句,應為“投之以骨”,之,指狼)(2)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托

(3)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築起高台盟誓,【用尉官的頭】作祭品。(4)臨崩寄臣<以大事>(《出師表》)——(先帝)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六)“動詞(動詞短語) 如xx”格式。翻譯時,“如”可譯為“像xx一(那)樣”,并提到動詞(或動詞短語)前作狀語。例如:(1)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2)細<若蚊足>(《刻舟記》)——(字迹)【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若:如,像)(3)餘音袅袅,不絕如縷。(《前赤壁賦》)——尾聲婉轉、悠長【像細絲一樣】綿綿不絕。 (4)給貢職<如郡縣>(《荊轲刺秦王》)——【像(秦國)的郡縣那樣>】交納貢賦和聽人差遣(或:交納貢賦、聽人差遣如同秦國的郡縣一樣

(1)(2)(3)(4)的翻譯順序,應分别為“而兩狼如故并驅”、“若蚊足細”、“如縷不絕”“如郡縣給貢職”

狀語後置句基礎練習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遊。(《河中石獸》)2、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師說》)

3、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4、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勾踐滅吳》)

6、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愚溪詩序》)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8、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張衡傳》)

9、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10、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踐滅吳》)

狀語後置句真題訓練

(一)選擇題。

1、與“後有老父遺劍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2001年上海春季卷)

A、死生,晝夜事也 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石之铿然有聲者 D、刑戮是甘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衆星共之。(《論語·為政》)(2004年上海春季卷)

2、其孝謹聞于其族,其信義著于其友。(《許逖傳》)(2004年浙江卷)

3、飲酒于斯亭而樂之。(蘇轼《放鶴亭記》)(2004年湖南卷)

4、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蘇轼《放鶴亭記》)(2004年湖南卷)

5、獻子執而紡于庭之槐。)(《國語·晉語九》)(2004年福建卷)

6、會裡人鄭俶欲葬親,貸于人無得,城知其然,舉缣與之。(《新唐書·陽城傳》)(2005年江蘇卷)

7、奇之,立許字以女。(清·張惠言《周維成傳》)(2005年山東卷)

8、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列傳第六十二》)(2006年重慶卷)

9、因思餘于書,誠不異伶(人名,指劉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鄭日奎《醉書齋記》)(2006年江西卷)

10、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将誰可使守河内者?”(《後漢書·鄧寇傳》)(2006年天津卷)

11、與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無若我何之百姓。(明·江盈科《催科》)(2007年江西卷)

12、欲潛師就尚(人名,指劉尚)于江南,并兵禦之。(《後漢書·吳漢傳》)(2008年江蘇卷)

狀語後置句的特點和翻譯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應當到上遊尋找他們。

2、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聖人也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介詞結構“于師”放在動詞“學”後作補語,譯時提到 “學”之前作狀語。恥,形容詞意動用法)

3、使承擔棟梁的大柱子,比田地上的農夫還多。(介詞結構“于南畝之農夫”放在形容詞“多”後作補語,譯時提到“多”之前作狀語)

4、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

5、從前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受到羞辱。(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應為“昔者夫差于諸侯之國恥吾君”。恥,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羞辱)

6、根據它的性能命名,所以稱它染溪。(狀語後置句,譯時把“以其能”提到“名”之前。名,名詞活用作動詞,命名)

7、—人總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或“人本來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8、用(地震發生的)實際情況來檢驗儀器,彼此符合,靈驗如神。(“以事”,介詞結構後置,譯時提到動詞“驗”之前作狀語)

9、不如派遣最親信的人主動跟東邊(吳國)結盟,以共同成就傳世的大業。(“于東”,狀語後置,譯時提到動詞“結”之前作狀語。莫如,固定結構,可譯為“不如,比不上)10、一定像埋葬自己的兒子一樣(那樣)哭泣着埋葬他(“如其子”,狀語後置,譯時提到動詞短語“哭泣埋葬”之前作狀語)

狀語後置句真題訓練

(一)1、A(A項是判斷句。題幹中的句子與B、C、D三項均為倒裝句)

(二)1、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執政者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上,而衆多的星星都環繞着它。(“以德”,狀語後置,譯時提到動詞“為”之前作狀語。共,同“拱”,環繞)

2、他的孝順恭謹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于其族”“于其友”,狀語後置,今譯時分别提到動詞“聞”“著”前作狀語)

3、在這個亭子裡喝酒并以此為樂。( “于斯亭”,介詞結構後置,譯時提到動詞“飲”前作狀語)

4、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頭。(介詞結構“于澗谷之間”在原句中作狀語,不屬于介詞結構後置,今譯時仍作狀語)

5、範獻子把董叔抓來并把他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動詞“執”和“紡”後省略賓語“之”,即“董叔”。“于庭之槐”,狀語後置,今譯時可仍作補語)

6、正逢同鄉鄭俶要給親人下葬,向别人借錢沒借到,陽城知道了這個情況,把缣(絹)都送給了他。(“貸于人無得”中的“于人”屬狀語後置,今譯時應将“于人”提到動詞“貸”的前面)

7、認為他品質非凡,立刻許諾把女兒嫁給他。(“以女”屬介詞結構後置,今譯時提到動詞“字”之前作狀語。字,動詞,女子許嫁。如《周易·屯》:“十年乃字”。奇,形容詞作動詞用,意動用法,“以之為奇”之意)

8、既然已經用刑罰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是斷絕他們悔(改)過自新的道路啊。(“以刑”為介詞結構後置,譯時提到動詞“加”之前作狀語。目,名詞活用作動詞,看待。末分句用“也”表示判斷。是,代詞,這)

9、于是想到我對書(的癡迷),确實與劉伶對酒(的癡迷)沒有什麼區别,擔心剛剛發誓卻又随即違背。(介詞結構“于書”翻譯時位置不變,“于酒”為狀語後置,譯時提到“不異”之前。“于書”“于酒”後省略“癡迷”,翻譯時應補出。畔,通“叛”,違背)

10、光武認為河内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衆将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守河内的人?”(“于鄧禹”為狀語後置,翻譯時提到動詞“問”之前。末句用疑問代詞“誰”表示疑問)

11、與其從能夠提升我、能夠罷免我的君王(那裡)獲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麼樣的百姓(那裡)忍受怨恨。(“于……之君王”和“于……之百姓”為介詞結構後置,譯時分别提到動詞短語“得罪”“忍怨”之前作狀語;固定結構“與其……不如”表選擇,不譯)

12、想要将隊伍秘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并兵力抗擊敵人。(“于江南”為狀語後置,翻譯時需前置。就,動詞,靠攏)

文言文倒裝句語法依據(文言倒裝句狀語後置句的特點和翻譯)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