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什麼?我一定會說:個人身份信息。那麼該如何在這個時代中保護自己的财富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推出的解決方案:可信身份認證平台(CTID)。
2013年:CTID的起步
2004年3月29日起,内置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正式開始使用。2013年公安部一所作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研發單位,承擔了身份證網上應用的研究,并提出了方案。
将身份證登記項目(姓名、身份證号碼、有效期限等)作為要素進行數字映射,通過一系列安全策略,經數字簽名形成,并賦予唯一編号,就成了與實體身份證芯片唯一對應的電子文件: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功能憑證不能替代實體身份證,但是能提供國家法定證件級的身份認證服務,合法效力受公安機關認同。
2016年4月:“微警認證”
微警認證是一款由廣州南沙警方官方打造并在2016年4月推出的市民身份認證系統平台軟件。這是第一款基于CTID的服務APP,可以和可信終端連接申請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使用非常簡單。
在下載安裝微警認證APP之後,通過APP“可信終端”功能與可信終端設備連接,連接可信終端成功後,進入活體檢測操作,按照APP提示進行活體檢測操作,将身份證放置于可信終端卡槽上,點擊APP“讀取證件信息”讀取身份證信息。确認身份證信息,并設置關聯手機号碼。設置網上應用認證碼。身份證網上應用功能開通成功。目前,可信終端設備隻布置在廣州、廈門、佛山呼和浩特四個城市。
微警認證APP确立了身份證網上應用功能開通基本流程:1.通過APP連接手機和可信終端。2.進行人臉識别、讀取身份證。3.關聯手機号,設置認證密碼。
2016年5月:首個應用落地城市:廈門
5月26日居民身份證網上認證技術正式落地廈門。廈門市民在自助受理終端上申請居民身份證網上副本。
首先根據系統提示進行臉部特征采集,系統将對人像特征進行後台比對,并返回比對效果。在設置8位數認證碼,并填寫手機信息之後,居民身份證網上副本就申請成功了。申請成功後還可以将副本通過自助受理終端下載到移動終端上。
在應用方面廈門市也推出了衆多應用,其中“信用廈門網”通過“身份證号/手機号 密碼”的方式驗證網上身份。“快遞實名認證”通過用戶展示動态二維碼完成認證。“智慧酒店”和“公共自行車租賃”市民在以APP為媒介完成實名認證,“考場實名認證”通過APP或手持終端讀取考生身份證和人臉信息完成認證。此時的各種應用驗證方法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方法,而且認證過程比較繁瑣。
2017年11月:OIDAA
OIDAA是以公民身份号碼為根,以CTID為基礎,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牽頭聯合各大企業發起成立的網絡身份認證産業聯盟。
OIDAA聯盟的成立是CTID與互聯網時代接軌最重要的一步,有機的将CTID平台和企業聯系到了一起。各個企業如騰訊、支付寶在OIDAA聯盟的基礎上推出自己的應用,比如網證CTID、身份證網證。
2017年12月-2018年8月:“網證”各地開花
“網證”使用分布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2017年12月25日,由騰訊推出的微信“網證”,另外一種是2018年4月17日,由支付寶推出的“網證”。這兩種“網證”有什麼不同呢?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微信和支付寶在“網證”項目上屬于大同小異。小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在使用過程中,微信是在認證過程中進行人臉識别,支付寶則是在認證前進行人臉識别。
2.在二維碼使用上,支付寶是由商家掃描用戶二維碼完成認證,被掃描方提供個人身份認證信息。微信除了這種方式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用戶掃描商家(個人)二維碼完成認證,屬于掃描方提供個人身份認證信息,這種方式多被應用在個人之間認證和網吧上網認證。
3.在服務範圍城市方面,支付寶全國共支持20個城市從政務到民生各個方面的應用,而微信隻能在幾個城市内應用。
大同表現在微信和支付寶都使用了人臉識别和二維碼掃描認證,而且微信和支付寶在“網證”的申領上都做出了創新,無需再去應用終端機使用身份證進行申請,就可以獲得擁有部分權限的“網證”。
隻擁有部分權限是因為在微信和支付寶上開通的網證并沒有和第二代身份證關聯,隻能做到“實人 實名”,無法做到“實人 實名 實卡”,所以必須通過自助服務機或者“網證機”使用身份證進行申請并成功後才可以使用全部功能。
可以看到微信和支付寶都有相關的提示和操作按鍵,升級過程也很簡單,隻需要找到受理終端或網證機,按照提示流程掃描身份證和人臉設置密碼之後就可以完成升級。
重點:“網證”安全嗎?
“網證”的本質是一個數據文件。這個數據文件,是通過算法将實體身份證裡的信息變換成沒有明文信息的、不可逆的、完全脫敏的一個定長的數據。并且,和明文信息有一對一的關系,稱之為“唯一綁定”。這個數據文件的作用隻是鍊接實體身份證和“互聯網 可信身份認證平台”。
網證采用人臉識别技術。因為身份證裡面隻有兩個生物特征:照片和指紋。CTID是基于身份證的,隻能從照片和指紋裡選擇。而且手機的指紋解鎖是本地認證,直接在本機芯片裡的進行指紋比對,無法與公安部後台數據庫進行在線認證,所以隻能選擇人臉識别。人臉識别技術現在用的是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算法,想通過人臉的深度學習特征去回推出人的容貌,目前不可能。據了解現在支付寶、微信等人臉識别成功率高達99.99%,可以說基本上不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網證”應用情況如何?
具不完全統計,目前開通網證服務的共有28座城市。其中北京、桂林、武漢、南甯、赤峰的網證由當地公安局提供服務。
總結
CTID基于我國的第二代身份證研發,身份證巨大的發卡量使CTID天生身強體健。“微警認證”和在廈門的試點确定了CTID的發展方向和應用價值。OIDAA聯盟的成立讓CTID得到了快速成長的土壤。微信、支付寶的應用和各地APP的推出使CTID真正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大樹。
CTID未來的發展的發展方向是明确的:不斷地增加可應用城市、不斷地擴寬服務場景。在支持支撐中國互聯網 戰略上相信CTID會做的更好。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