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回目題為《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這上下兩句話說的都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可見在這一回中,賈寶玉、林黛玉是當之無愧的主要人物。以下的人物分析,主要圍繞這兩個人物展開。
(圖片來自網絡)
雲泥之别:賈政眼中的賈寶玉與賈環賈元春為了不讓大觀園寂寞寥落,命黛玉、寶钗等人入園居住,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賈寶玉。
進園之前,賈政要向寶玉訓話。寶玉訓話前後的表現截然不同,正好突出他的性格特點來,不妨在此多費些筆墨,作一些分析。
先說訓話前。當寶玉聽見丫鬟說:“老爺叫寶玉。”時:
寶玉聽了,好似打了個焦雷,登時掃去興頭,臉上轉了顔色,便拉着賈母扭的好似扭股兒糖,殺死不敢去。
這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寶玉聽到父親召喚自己時内心的驚恐。“老爺叫寶玉”的消息好似焦雷,可見寶玉内心的震動極大。他拉住賈母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扭的好似扭股兒糖,殺死不敢去”,可見他是非常懼怕自己的父親的。
賈母好說歹說,最後還派了兩個老嬷嬷護駕,賈寶玉才不情不願地去了。不過你看這架勢:
寶玉隻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這邊來。
這個“蹭”字用得好,将寶玉的不情不願,又無可奈何的心理全表現了出來。
以上是見賈政之前寶玉的表現。我們再看看見了賈政之後他的表現:
寶玉答應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兒笑着伸伸舌頭,帶着兩個嬷嬷一溜煙去了。
“一溜煙去了”,畫面感十足,變化能不能不要這麼快!來時之緩,去時之速,前後對比,太過明顯,寶玉心中所思所想不言而喻。
賈政是個古闆正經之人,受封建禮教影響極深。這讓他面對自己的子女時,冰冷呆闆而缺乏溫情,而寶玉不過是十二三歲的孩子。面對如此一位父親,寶玉不害怕才怪。
再加上寶玉的三觀與他老子的三觀格格不入,賈政在寶玉身上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影子。這讓他面對寶玉時不免要多上一份偏見。
但這次見面,作為父親的賈政,終于可喜地發現寶玉身上有那麼些優點,尤其是與庶子賈環相對比,更是顯出了寶玉的一表人才:
賈政一舉目,見寶玉站在跟前,神彩飄逸,秀色奪人;看看賈環,人物委瑣,舉止荒疏。
賈政由此還想到了去世的賈珠,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想到後繼者唯寶玉一人,因此這次對寶玉說話較其他時候多了一份溫情,但仍不免恐吓斥責。
(圖片來自網絡)
心心相印:賈寶玉與林黛玉交心之情雖然入園前賈政曾訓導寶玉說:“你可好生用心習學,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細!”但入園以後,這些話早已被寶玉抛諸腦後:
每日隻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鸾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
你看,作者用一個“無所不至”來作總結,表面雖帶有明顯的貶斥色彩,但實際上卻是明貶實褒,表現了寶玉強烈的叛逆性格。
即使這樣,寶玉還不行,最後在茗煙的引誘下,看起了傳奇角本。茗煙叮囑寶玉不要把這些書拿進園子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由此可見,這類東西在封建正統眼裡是十惡不赦的東西,但寶玉卻喜歡得不得了,硬是把“文理細密”的帶了進去,其中就有《西廂記》。于是就有了下面這一段非常有詩情畫意的描寫:
正看到“落紅成陣”,隻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
無巧不成書,讀到“落紅成陣”,恰巧就有風吹花落的奇景,而且還是滿身滿書滿地都是,整個世界一下子就被桃花鋪滿,這是我們多少人一直念想的美妙場景啊!真是美到極緻!
寶玉不忍桃花被踐踏,就将其抖落在清水之中,随水而去。這時桃花就不是桃花了,而成了那些美麗女兒的象征了。
這樣就引出了林黛玉,她是專程來葬花的:
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幹淨,隻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
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随土化了,豈不幹淨。”
二人都是葬花,隻不過一是水葬,一是土葬;一是臨時起意,一是專程而為。寶玉與黛玉,正如他們的名字一樣,二者皆是玉,其本質相同,但他們外在的表現卻不一樣。從葬花這件事上來看,黛玉比寶玉就專一的多,而寶玉常常會臨時起意,愛這個姐姐,憐那個妹妹,搞得黛玉非常“不放心”而生出許多病來。但不管怎樣,二人的心意是相同的,精神世界是相似的,都不是世俗之人。世界上怕是再沒有這麼兩個傻子,害怕落花被人踐踏,而要将它們葬一葬了!這為後邊黛玉哭花作《葬花吟》作了鋪墊。
二人精神世界相通,還表現在對待《西廂記》這類書的态度上。寶玉自是非常喜歡,黛玉也是如此: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馀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隻管出神,心内還默默記誦。
二人的精神世界在《西廂記》中得以溝通。因此當寶玉開玩笑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黛玉看似非常生氣,其實并不是真的生氣,隻是因為心中所思所想被戳破,女孩子嬌羞不已,才斥《西廂記》為“淫詞豔曲”,發誓要告訴賈政去,吓得寶玉趕緊求饒。這才有了黛玉那句“呸,原來是苗而不秀,是個銀樣镴槍頭。”這就是回目中“西廂記妙詞通戲語”講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
孤苦無依:林黛玉寄人籬下的漂泊感一本《西廂記》讓黛玉知道戲詞裡也有好文章,因此對戲文也産生了興趣。葬花之後,寶玉等人都去給大老爺賈敬請安了,她孤零零的一個人便準備回房。路過梨香院,聽到十二個女孩子演習《牡丹亭》,唱“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她便停下來留心聽“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這幾句戲文裡展現了一幅荒涼頹敗的場景。原來的“姹紫嫣紅”與現在的“斷井頹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不禁會讓黛玉這樣沒了父母的人,沒了家園的人,寄人籬下的人想到過往父母俱全時的歡樂,與如今寄居他人檐下的凄楚。自己向往的美好愛情與婚姻,沒有父母做主,也隻能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難以實現。
黛玉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我們看一看她聽完戲文後怎麼說的就知道了:
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
她很顯然将自己與“隻知看戲”的一般俗人區分了開來,認為自己是能領略其中趣味的高人。因此從精神世界上來說,她是孤獨的,隻有寶玉才理解她。這也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情。她唯恐失去了寶玉,不放心,一點小小的誤會,也會生出一大堆的事情來,讓常人煩不勝煩。
最讓黛玉深有感觸的是“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讓她想起了一大堆描寫歲月無情,青春易逝的詞句來:
水流花謝兩無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
這些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罷了。水流而東,不為人止,時光的無情,自古而然。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再美的花,再美的人,也會随時光流逝,花飄落,人珠黃。
黛玉是個心性聰慧而又敏銳的女子,況且正值暮春落花時節,她剛剛葬花而歸。此情此景怎會不讓她“心痛神癡”呢?
(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