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腰膝酸軟讓不少人發出“不得不服老”的無奈感慨。
膝軟不一定可怕,但由此引發的“跌倒”卻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緻死的首要原因。
人身上有三塊肌肉,會扮演“抱緊下肢”的角色,讓人穩穩地站住,哪怕跌倒,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尋找支撐物,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
《生命時報》采訪權威專家,告訴你預防跌倒最該練的三塊肌肉,并教你科學應對跌倒。
受訪專家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複醫學科主任治療師 朱玉連 主管治療師 吳澄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李開來
摔一跤丢了命,絕非危言聳聽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發生過跌倒。跌倒風險随着年齡增長而增加,80歲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發生率可達到50%。
對年輕人來說,無非是“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但對老人來說,摔一跤可能是與死神交手。
摔倒可引發腦外傷、骨折、脫臼、軟組織損傷,這些嚴重後果都在威脅老年人的健康。
其中髋關節骨折最為嚴重,也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達20%~30%,且緻殘率高,42%患者不能恢複傷前活動力,35%不能獨立行走。
2020年發布的《老年人跌倒風險綜合評估規範》顯示,神經和骨關節疾病、藥物使用、感知覺障礙、居家環境不合理,都可能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風險。
如果排除這些因素,良好的下肢肌肉力量,往往是老年人應對跌倒的最大保障。
3塊肌肉有勁兒,有助對抗跌倒
老人摔倒多是因為肌肉流失,任何一次跌倒其實都不是意外。步行時的突然膝軟,表現為下肢髋、膝、踝三個關節發生猝不及防的瞬間無法支撐體重、屈曲軟弱的情況。
此時,如果有強健的肌肉,伸展髋關節的臀大肌、伸展膝關節的股四頭肌、伸展踝關節的小腿三頭肌,将會扮演“抱緊下肢”的角色,讓老人穩穩站住,或有足夠的反應時間應急。
臀大肌
臀大肌可以讓大腿後伸,軀幹挺直,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步行中随時踩“刹車”。
當臀大肌無力時,會發生久坐或蹲下站不起來,步行時身體前俯後仰,易發生前後方向的跌倒。
推薦動作——臀橋
注意用2秒的時間緩慢擡起骨盆,在最高點保持3秒,用2秒的時間緩慢回到起始位。10次/組,每天3組。
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強壯有力的肌肉,它為我們完成步行、上下樓梯、蹲起時提供力量。
若股四頭肌無力,易造成髌骨移位、膝關節骨關節炎,是腿打軟的最直接原因。
推薦動作——靠牆靜蹲
下蹲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腳尖,維持1分鐘左右回到起始位,每天5組。
小腿三頭肌
小腿三頭肌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髒”,健康有彈性的肌肉能有效幫助下肢的血液循環,它主要負責踮腳跟的動作,并保持膝和踝關節的穩定性。
如果小腿三頭肌無力,步行時,容易向前踉跄跌倒。
推薦動作——提踵運動
注意用2秒的時間緩慢擡起腳跟,在最高點保持3秒,用2秒的時間緩慢回到起始位,10次/組,每天3組。
萬一跌倒,盡量用手撐地
一旦跌倒,記住兩個動作:1.拉扶住身邊的固定物;2.用手撐地,這是降低傷害的有效方法。
用手撐地往往損傷的是腕關節,頂多導緻尺骨遠端或桡骨遠端骨折,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護理的難度要小得多,基本不會發生緻命并發症。
老人摔倒後,總的原則是:不要貿然起身,先評估受傷情況,隻有在沒受傷的情況下、感到自己有足夠力量時,才應考慮站起來。具體操作:
如果受傷了,要冷靜求助:休息片刻,找出身體受傷部位;使用緊急醫療警報設備,或給120或家人打電話求助。還可以抓起附近的東西,敲打地闆或家具,以産生聲響引起注意。
家有老人,做個防摔排查
調查顯示,老年人的跌倒一半以上是在家中發生的。照護者要注意排查居家環境,減少隐患。
1地闆——盡量防滑,避免用地毯
2浴室——加裝扶手
馬桶、浴缸旁加裝扶手▼
3卧室——安裝小夜燈
4客廳——盡量不設門檻
5廚房——避免地面濕滑
本期編輯:鄭榮華 動作示範: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