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真實的屯堡古村落

真實的屯堡古村落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9-04 23:25:02

真實的屯堡古村落(旅遊文化消逝的屯堡)1

真實的屯堡古村落(旅遊文化消逝的屯堡)2

屯堡貨郎擔

真實的屯堡古村落(旅遊文化消逝的屯堡)3

過去,屯堡鄉村交通不方便,很多鄉村是砂石路,無法正常通車。偏僻的山村購物不便,常有人挑了些日常的小件貨品上門去交易,這種買賣人在屯堡大家稱為貨郎或挑貨郎擔的。

都說天下最好賺的錢是女人和孩子的錢,挑擔貨郎走村串寨一般喜歡選寒暑假,進村後除了吆喝,還搖動一隻小撥浪鼓。當寂靜的村中“噔啷當、噔啷當”的聲音響成一串,小孩子們的心就被撩撥得心裡直癢癢的,貨郎還沒放穩扁擔,一幫孩子便哄圍過去了,有的孩子還叫嚷着給大人通風報信。

過去農村經濟匮乏,山裡孩子難得出一趟遠門。走鄉串村的貨郎一來,除了挑去一些針頭線腦、紐扣剪刀、雪花膏、紮頭繩等等,還有個别吸引孩子眼球的新奇玩意。由于貨品較多,貨郎挑的是小箱,箱内被隔闆分成許多小格,分門别類裝着貨物。乍一看,琳琅滿目,眼花缭亂。很多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東西,在農村娃眼裡就是稀罕貨,例如一隻上了發條會跳的蛤蟆,都能讓孩子們蹲一圈轉着,好奇中興奮大半天。

那些交通閉塞的小山村,貨郎一來,就像沉靜的水潭投進了一顆石子,頓時在喧嚷中變得活泛起來。不消片刻,老太婆、媳婦、姑娘們,從四下裡冒出來,攢聚到貨郎的擔子邊挑選自己的心愛之物。屯堡老民謠對當時貨郎進村,這樣描寫到:“貨郎貨郎幾頭忙,賺得錢财起大房。賣包大針衲鞋底,賣包小針繡鴛鴦。扯根頭繩紮花辮,賣支鋼筆寫文章……”

貨郎的貨物不僅現錢交易,也以物易物。穿爛的塑料涼鞋、女人們剪下的頭發、豬毛、廢銅爛鐵、牙膏皮等等都能換物品。孩子們一見貨郎到來,便立刻朝家裡飛奔而去,把平時積攢下來的舊玩意換糖果吃。貨郎們随擔挑着一種換給孩子們的小零食叫“薄脆”,是一種用糯米面加了糖做成的入口即化的圓圓的薄如蟬翼的小食物。過去貨郎大多來自九溪,因此屯堡有“九溪貨郎走四方,一片薄脆把娃诓”的調侃。

貨郎們走的村多見的人多,做生意抱定和氣生财的宗旨。他們對買主脾氣好态度謙和。無論女人們如何千翻搗事,嘴上嫌貴不斷調換,貨郎都笑咪咪的不煩也不惱。更有那古靈精怪的小姑娘故意麻鬧,貨郎擔都好聲好氣的不闆臉不犯急。有人問“貨郎擔不得脾氣哦!”旁邊那見過世面的精明大嫂黑着臉回一句:“是人哪個不得脾氣?笑面大爺,哄你二文錢!”

改革開放後,趕場的小鎮商店和超市遍地開花,購物極其方便,貨郎擔便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那撥浪鼓和沿村叫賣聲,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那道曾流動在鄉間的風景線,不知不覺中淡出了屯堡山裡人家的視野。當年圍着貨郎擔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那令人饞涎欲滴的薄脆,也早已不是小時候的味兒。

紮風筝

過去,屯堡人展的言子話中,對風筝多有提及:床底下放風筝---飛不高,林林頭放風筝---胡攪蠻纏,矮子放風筝---起手低等等。風筝伴随着屯堡人一代代長大。過去一到陽春三月,每逢趕場,專門賣風筝的攤檔總擠滿購風筝的大人孩子。

屯堡有專門制作風筝的匠人,在清明節前後趕大場時,除了賣風筝成品,将平時制作好的風筝交予小販分賣,同時還現場制作,接受孩子們專門訂制。屯堡匠人制作風筝主要是三個步驟,即紮、糊、繪。每個制作步驟又有不同的環節、要領和注意事項。

紮,是風筝起飛的基礎和關鍵。屯堡老話“風筝紮不好,鹞子翻起倒”,紮風筝的匠人認為一個風筝的好壞首先要看骨架。紮骨架選用彈性及韌性适中的青竹片。紮即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條組裝起來,紮制時兩邊骨架的長短、薄厚、軟硬以及受風、洩風的面積都要對稱,保證風筝放飛後整體保持平衡。

“紮”風筝之前又細分為劈、刮、晾、紮四道工序。劈即為将制作風筝骨架的竹子按照粗細需求劈好。将竹子劈好後,還要按照需求用篾刀将竹子表面刮幹淨,刮到所需要的厚度。這一步稱為“刮”。刮好的竹片,要放在平整的地方陰幹,不能曝曬。這個過程叫“晾”。晾就是讓竹坯自然均衡幹燥,保證骨架不容易變形。

接下來用竹簽搭骨架定型,粘上漿糊把紙粘于骨架上,這道工序叫“糊”。“糊”講究輕腳輕手,漿糊太少粘不住,太多幹過後容易起殼,同樣粘不牢。糊紙的工序看起來相對容易,但糊也是決定起放成敗的關鍵。風筝糊好後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皺皺巴巴。過去紮風筝的師傅收學徒,糊風筝時還有口訣:“硬膀糊從兩翅先,紙從背後搭向前。膀線兩端紙開口,先将稠糊抹外緣。”

制作風筝的最後一道工序叫“繪”,所以制作風筝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屯堡風筝講究顔色鮮豔,與春天姹紫嫣紅的景緻要相襯。大紅加大綠,不怕醜得哭。繪制風筝圖案除了有蝴蝶、燕子、金魚、老鷹,還可按照孩子們的要求,繪上他們喜歡的孫悟空、豬八戒、葫蘆娃、哪吒等等。

買風筝的孩子拿到喜愛的風筝後,紮風筝的師傅還要贈送一些易記住的放風筝口訣:“陡線陡,栽跟鬥。陡線平,放不成。”師傅收了錢,還不忘囑咐:“放風筝要靠好弟兄,一人前面猛起跑,一人背後追得兇。”過去屯堡三月,田野裡常見三三兩兩放風筝的孩子們。一人手持放飛線,一人當助手在十幾米遠的下風處,手持風筝後面中心骨條,迎風站立在風筝的背面或側面,将風筝舉起與肩平。在同一瞬間,助手抛出風筝,放飛者牽動線繩并助跑,二人默契協作。

宋《續博物志》記載說:“今之紙鸾,引線而上,令小兒張望視,以洩内熱。”原來小孩子放風筝有助于敗火;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曰:“兒童放之(風筝)空中,最能清目。”也就是說,放風筝對兒童眼睛視力的發展也有好處,可以明目等。

如今,屯堡紮糊風筝的老匠人已歇業,田野裡早不見孩子們放風筝的蹤影。上了年紀的老屯堡人想起兒時放風筝的場景,會偶爾感歎:“田壩頭跑幾圈,百病不挨邊。”

(來源:黔中早報)

往期回顧

圍觀

【安順時政】市領導到全省公務員考試安順考點巡視

熱門

【安順要聞】第十六屆“雙閱讀”活動啟動

精選

【脫貧攻堅】立志打造紫雲茶名片 闆當鎮茶企有絕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