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主題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主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23:58:24

《白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之一,它不像《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兄弟》那樣出名,但依然體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情懷與自我忏悔、自我懲罰和自我救贖的思想一部優秀的小說。

小說塑造了一個基督式的主人公梅詩金公爵,他無限的基督式寬容最終毀滅了一個愛他的女人、一個他愛的女人和他自己本應該得到的幸福,又不停地論述他是多麼的寬容,以至于會原諒羅果仁那樣的為美色瘋狂的殺人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主題(愛與美的呓語-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1

梅詩金公爵自幼失去雙親,由帕甫裡謝夫撫養。因為精神疾病和癫痫症,他被送往瑞士進行治療。

數年以後,26歲的公爵乘火車返回彼得堡這座對他來說其實陌生的城市,物質上身無分文,精神上對俄國首都交際圈複雜的人情世故一竅不通。

但他這種絕對真誠、善意和寬恕的走直線态度反而深刻地穿刺進了其他人物毛線團一樣盤繞的關系網當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主題(愛與美的呓語-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癡)2

公爵有一顆“基督”般的心,他并不愚笨,相反,他所見、所感如同X光線一般直照他人内心。

愛衆生太難了,所以有了“白癡”。

公爵的愛是仁慈的博愛,他的同情是廣泛的同情。

愛有等差,同情作為人最基本的美德,也不是無限的,它有邊界、有階級壁壘、有大小差異。

公爵的同情、博愛則不同,跨越了種族、階級、善惡,是一種廣泛的同情。他的愛可以給予每一個人,不管那人是否有罪。

這大概和陀在西伯利亞服苦役時所見,哪怕最罪惡深重的人也會向上帝忏悔有關,公爵也相信俄羅斯民族就有這種根植于基督信仰的民族性。

因此,每個人都能得到寬恕,隻要他能夠忏悔,做靈魂的自我檢讨,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都可以重回心靈的純潔性和單一性。公爵所作的也正是這種言傳身教的感召。

然而正是這種對所有人都敞開而坦白的一腔熱忱,讓公爵失去了他這個身份應有的,屬于貴族的分寸感,尤其在登報構陷他卻依然選擇寬恕衆人,和打破花瓶當衆失态兩章中表現明顯。

前者印證他是個标準的基督聖徒,後者呈現他是個天真狂熱的愛國青年。

譬如梅詩金公爵從一開始看到納斯塔霞的照片,就因其看到了痛苦而想要救贖。因此當他看到那個從小就遭受痛苦的納斯塔霞時,他以一種騎士的悲憫精神,一種悲憫的愛,一種對可憐的孩子的愛,想要救贖納斯塔霞。

而納斯塔霞不斷地在戲弄梅詩金公爵與羅果仁,對梅詩金公爵的感情像愛情又不像愛情,就像我一位朋友說的那樣:“很像一個罪人在面對聖人時的感受。”

羅果仁家财萬貫,一心喜歡納斯塔霞,也一直被納斯塔霞抛棄,在最後書的結尾處,他殺死了納斯塔霞,公爵卻覺得羅果仁是個可憐人。

還有伊波利特,他貢獻了全書最華美、最揪心的章節,那是臨死之人的自白。

“既然這不知何日方休的筵席一開始就唯獨認為我是多餘的......就連此刻正在我身旁一道陽光中嗡嗡作聲的小蒼蠅,也是這筵席和合唱的參加者,也知道其中有它的一席之地,它也熱愛這一席之地并感到幸福,唯獨我被淘汰出局.....”

《白癡》這部作品是一場極緻救贖的失敗,梅詩金公爵并沒有能撼動這張根深蒂固的網,他并不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仍然回到他那瑞士的淨土。

當善良成了白癡,仁愛變成無用,狂暴顯示為力量,怯懦裝扮成理性,美命定了要被踐踏和毀滅,惡卻愈加肆無忌憚、擾亂一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