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見習記者 劉甯玥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身體會發光的螢火蟲,靈動、清麗、優美,是大自然裡最微小卻最富生命力的奇迹。少年李白說螢:“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
螢火蟲“大軍”飛過草叢。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賞螢的風俗,但如今,我們卻難覓螢火蟲的蹤迹。
每年“小滿”前後都是海南五指山螢火蟲活動季。螢光如繁星點點,如夢似幻地點綴着河谷,頗受市民遊客青睐。實際上,海南的熱帶雨林、濕地都保有螢火蟲的種群。某個清涼的夏夜,從你眼前一閃而過的光點,也許就是螢火蟲在向你“打招呼”。
水滿鄉河谷裡的螢火蟲如繁星點點。
溯源:
古人花式賞螢
知道嗎?一開始,人們并不欣賞這種在夜間發出幽幽光亮的小生命。《詩經》中這樣描述:“町畽鹿場,熠燿宵行。”“熠燿”指的就是螢火蟲。試想,在陰暗的荒野中,擡頭看到那忽明忽暗的閃爍,像極了堆滿将士遺骨的地面上冒出的鬼火。第一個見到螢火蟲的人,怕是還沒來得及看清,便扭頭跑遠了。
後來,賞玩螢火蟲,又成為一種高雅的樂趣。據史書記載,隋炀帝在遊山玩水時,曾别出心裁地命人用斛裝滿螢火蟲。酒酣興濃之際,便把斛打開,放出其中的螢火蟲,霎時間,螢火蟲争相飛向夜空,螢火星星點點,絢爛多姿,正如夜空中平添了萬盞燈火,又如禮花綻放,絢麗奪目,美不勝收。
唐朝,老百姓也開始放飛、觀賞螢火蟲,才有了韋應物筆下的 “度月影才斂,繞竹光複流。”清代,市場上就有人捉螢火蟲來賣,用以做成螢火蟲燈。
每逢七夕乞巧節,都伴有漫天飛舞的螢火,這才有崔颢的那句:“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一隻螢火蟲準備起飛。
尋螢:
海南已發現15種螢火蟲
“我和小夥伴在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亮晶晶的東西,在我們旁邊晃來晃去。定睛一看,是螢火蟲!真是幸運啊!”社交媒體上,名叫“貝貝”的網友講述了自己在海南見到螢火蟲的經曆。
“海南常見的螢火蟲有三四種。”海南愛自然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高校講師吳秀玲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螢火蟲在海南的夏秋季比較多見,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和濕地中,比如吊羅山腳下溪流附近會比較多,比如海口潭豐洋濕地、五源河濕地、儋州藍洋溫泉等地都能見到。”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付新華與團隊9年前曾在海南島調查發現了15種螢火蟲,其中9種為未知品種,6種為珍稀螢火蟲,部分種類已經瀕危。
此次五指山市賞螢活動季觀賞到的螢火蟲大多為黃緣螢,此種在海南分布較廣,雨林、山谷、稻田及村莊附近的池塘都有分布。此外,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等地還有一些未知的螢類。
“螢火蟲對空氣、水質、土壤、植被等環境質量要求很高。一個地方的螢火蟲多,表明生态環境保護得很好。”付新華說。
水滿鄉的螢火蟲。
賞螢:
茶園“種”出燦爛“星河”
五指山本就是鐘靈毓秀之地,其中,水滿鄉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豐實,本就是黃緣螢、大端黑螢的栖息地。22年前,五指山市椰仙有機茶園總經理鄭麗娟來到水滿鄉種有機茶,堅持不噴農藥,使用人工除草。除下來的雜草、散落的枯枝雜葉,以及制茶後剩下的一些廢料順着山坡滾入河谷,經微生物分解,成了最豐盛的養料。
5月19日晚,在五指山市水滿鄉,螢火蟲飛過茶園。
一夜之間,本就生活在五指山中的螢火蟲,像被點燃的煙火,照亮了河谷和周圍的茶園。
螢火蟲是天然的“生态檢測儀”。随着螢火蟲的出現,生态、環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少打一些農藥、少施一些化肥,水滿鄉的夏夜就會被照得更亮一些。在鄭麗娟的帶動和說服下,附近不少茶園都開始種有機茶樹。五指山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賞螢勝地。
一隻落在草叢上的螢火蟲。
賞螢雖好,卻不能讓螢火蟲的生命為我們的浪漫埋單。面對當今的“賞螢熱”,吳秀玲建議:“觀賞時,要愛護大自然和其生态生物,不可抓捕,不過多進行人工光源幹擾,不破壞螢火蟲的栖息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