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式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6:23:47

一、課題的提出

當前社會因經濟的發達促使科技的日新月異,作為時代進步的标志之一,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得以應用,并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讓大家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緊扣現代化的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神州大地如鮮花般四處綻放,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關注了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出勝任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以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标志,教育日趨信息化,實現了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于學科教學中成為新的視點、新的挑戰。

橫港小學位居城鄉結合部,為銅官山區教育局轄屬最遠的學校,基礎條件相對薄弱,并且學區内留守、單親家庭居多,給教育教學增添了難度。學校現有7個教學班,在編在崗教職工22人,另有1名"三支一扶"支教人員,其中30歲(1980年以後出生)以下的共計16名,占72.7%。由于教師調動過于頻繁,隊伍結構呈現年輕化,這些青年教師的教齡基本都在5年以内,在課堂教學經驗儲備上明顯存在不足。基于此實情,在規劃學校發展時則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首要任務,尤其把提升青年教師的整體素質作為和諧發展的切入點,傾力關注他們的成長。盡管師資隊伍過于年輕化,卻迫切希望順應時代,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藉此促進個體的快速成長與學校的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及價值體現

在世界教育改革風浪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課改的重點與熱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我國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新課程中明确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标與内容,即實現教學内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努力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方式,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但在實踐應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簡單的運用設備,缺乏高層次的融合;過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對教與學的理論研究,導緻教學效率的低下;關注知識的傳承,忽略思維的訓練;将溫情的交流轉化為生硬的文字溝通,漠視人文關懷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忌以犧牲課程目标的實現為代價,否則将增加教學的"成本",白白的浪費教育資源。

鑒于以上認識,我校在着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研究時,以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目标,利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緊密耦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動機,促進自主學習,同時激勵教師營造高效的學習環境,力圖整體優化。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1

三、課題研究的目标體系

㈠研究目标

1、通過研究提升青年教師的信息素養,增強他們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的能力;

2、通過研究,引領青年教師系統歸納、總結、提煉不同學科内容與不同教學類型的有效整合模式與方法;

3、通過研究,構築資源豐富的教學平台(博客、論壇、素材庫等)。

㈡課題研究的内容

1、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能獨立制作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認知、理解、記憶,使教學過程與信息技術高效整合。

2、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自由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并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引導教師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有效突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3、教學資源庫的搭建與有效運營。教師能夠合理、規範使用軟件平台,同時培養教師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

㈢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通過課題研究,探索辦學條件相對薄弱的學校信息化建設模式,具體表現為全員參與課題研究,以教研組為單位設計子課題并實施,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一支思想過硬、業務能力突出的師資隊伍。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2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㈠研究思路

1、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新知識為重點,以校本研修為基礎,以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為價值導向,組織實施全員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反思能力。

2、加快青年骨幹教師培養的速度,發揮他們教學評優活動的創新和激勵功能,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校際交流、參加各層次的教學研讨、走出去培訓等形式,讓青年教師拓寬教育視野和提高理論水準。

3、在優秀的青年骨幹教師中選拔培養對象,幫助其制訂個人發展規劃,明确階段目标,加強過程管理和目标檢測,有計劃、有目标地指導這些教師不斷有新的突破與發展,從而以點帶面促進全體教師的整體發展。

㈡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

1、校本教研。以"師德建設、專業成長、新課程實踐與應用"為主要内容開展學習,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教師到市内或外地先進學校觀摩,聆聽專家講座,同時聘請教學專家、優秀教師到我校傳經送寶,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大家内在發展動機。

在謀劃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時,倡導"五多"方案:多讀(教學理論專著)、多看(專家教學課例)、多聽(課堂教學觀摩)、多寫(反思建構模型)、多做(教學方法實踐)。具體落實為積極推行"五個一"活動計劃:每天撰寫一份課後反思、每周聽評一節教學研讨課、每月撰寫一篇教學案例或論文、每學期精讀一本教育教學專著并有讀後感、每學年作一次學術報告或主持教學研讨。學校籌建和開通教研博客與教科研論壇,将教師的各類作品進行分類展示,從而搭設教學資源庫。同時構建"教師成長電子檔案",以供教師集粹個人成長紀錄,提供展示-反思-成長的平台。

2、師徒幫教。開展"結對子"、"師徒制"的名師帶教活動,對新上崗的教師實行見習培訓和拜師學藝,力争"一年入門,三年過關,五年勝任"。就幫教的對象而言,在尊重教師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專家→骨幹教師→新教師"相對固定的幫教關系,增強指導的針對性和責任感,提升"師徒結對子"工作的實效。

此外,可将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顯形",把課堂教學進行實錄,供大家進行研修,藉此查找自身不足,消除教學盲點。

㈢技術路線

1、立足校本培訓,讓課題組教師在理論、實踐兩方面進行信息素養的培訓和提高,既培養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又提高教師的篩選、判斷、應用、傳播信息的能力與使用信息技術策略的意識。

2、以教研組為單位,設計子課題研究目标,明确每位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的定位和各自的研究任務,做到分工明确。學校組織研讨,統攬教材,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以及通過信息技術可能解決的困難,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

3、選取典型課例,運用所開發的信息技術資源進行嘗試性教學,提出教學中應該體現的教學步驟與環節,初步構建适合不同課型、不同知識領域的整合教學模式;本着"資源共享"原則,集合優勢力量,廣泛收集網站建設所需要的素材資源。每月課題組教師都用一個固定時間進行交流,對各自實驗的方法和遇到的問題進行讨論、反思,以利于改進和提高。

4、根據研究步驟在一定時候進行課題階段小結,展示階段研究成果,并明确下一階段的研究實驗該如何進行。應用初步構建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反複的嘗試與修改,使教學環節安排趨于合理,使所構建的教學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資源進行篩選、處理、應用,初步建成素材庫,并将之應用于教學實踐,在應用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5、最後階段,廣泛開展課例研究,對實驗的各種成果進行彙總,請專家給予指正,形成最終成果。

㈣研究步驟

1、課題準備階段

課題研究的方案論證、申報立項;完善課題研究的環節,進行具體的人員分工;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培訓。

2、實驗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培訓會;組織教師動态培訓,外出參觀學習;階段性成果彙報,專題研讨;研究論文、教學資源評選;專題網站的架設。

第二階段:對實驗的實施過程進行管理和調控;精品研究課例觀摩評選;優秀研究論文(報告)的彙總結集。

3、總結評估階段。

優秀資源(論文、案例、課件等)彙總;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結題論證。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3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㈠研究成果和主要參考文獻

1、2004年銅陵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比賽二等獎;

2、2004年安徽省多媒體教育軟件小學課件組評選榮獲《筍芽兒》一等獎、《找規律》二等獎;

3、2004年銅陵市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4、2005年銅陵市教學大賽數學一等獎、音樂二等獎、語文三等獎;

5、2005年銅陵市信息技術教學評比說課比賽一等獎;

6、2007年銅陵市信息技術教學比賽一等獎;

7、2007年安徽省小學音樂教學比賽現場評比一等獎;

8、2007年度全市中小學教育網站評比橫港小學網站榮獲三等獎;

9、2008年銅陵市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10、參考文獻:《劉京海和他的"後成功時代"》、《成功教育研究報告選(1987-2008)》、《借鑒儒家思想,優化人生态度(張汝倫)》、《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師德建設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以文化自覺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基于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l Learning Environment)平台的專業發展》、《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變革中的實踐問題研究(楊啟亮)》、《我的教學生涯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王棟生)》、《重建課堂教學計劃》。

㈡課題研究人員情況簡介

韓永勝,課題負責人,學校業務副校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多篇論文榮獲市級一等獎或在教育類刊物上發表,參與開發的網站在市教育局評比中獲得佳績,所設計的教學課件《找規律》也獲得了省級二等獎;課題參與者包括橫港小學周國新校長、蔣海良校長,都為從教數年并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課堂實踐經驗,在教科研領域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另特邀區教育局信息中心劉滬甯主任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從而給予信息技術能力方面的指導,有效培養青年教師計算機應用能力,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奠定基礎。此外,橫港小學青年教師全員參與本課題的日常教學實踐,教導處負責日常教學工作的檢查和督導,切實将研究目标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課題組16名青年教師皆為"80後",教師年齡結構呈年輕化,學科教學專業基礎紮實,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并且有着較強的接受能力,為課題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前提條件。

㈢課題組分工情況

韓永勝(課題組負責人):完成課題的申報立項、方案制定、過程管理、總結鑒定等常規工作,同時根據課題的研究進度和組員的分工随時了解組員的工作情況,并據此進行有效的調控。此外,加強教學資源網站的建設和管理,注重過程管理,引導青年教師有效參與課題的研究過程。

劉滬甯、周國新、蔣海良(專家組):組織課題研究的培訓、研究、開題會議主持策劃;負責學校課題研究的制度建設;負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并對研究方案進行督查和指導。

李娟、葉薇莉(教導處):總結提煉課題研究經驗,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模式,将課題成果予以推廣,應用于課堂教學,做好日常課堂教學的督導。

吳根龍、趙強、石榴(教研組):以教研組為單位,設計子課題研究目标,明确每位教師在課題研究中的定位和各自的研究任務,做到分工明确。學校組織研讨,統攬教材,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以及通過信息技術可能解決的困難,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

胡永存(信息中心):青年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訓;計算機應用能力(課件制作、網絡應用)的實踐與培訓;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例的收集。

青年教師:了解課題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重點将學科知識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積極承擔課題活動實錄及反思任務;認真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撰寫論文及分課題研究任務,在實踐中提升業務素質,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㈣課題研究的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

1、制度保障。課題研究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課題研究的目标是為了及時發現和解決日常教學與學校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進行教育創新,使課堂教學在科學、規範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這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學校将對立項課題在申請申報、立項研究、經費使用、成果鑒定與推廣等方面進行有效的管理、協調、監督,課題組成員必須執行課題負責人分配的研究任務并如期完成,所有成員有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推出成果積極工作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參與課題研究的狀況将計入教師科研檔案,其質量、成果将作為晉職、評優、評獎的依據之一。

2、經費保障。為保障課題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學校出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給予經費保障。開支範圍:用于該課題研究的圖書資料費;複印、翻印、打印等費用;教學器具購置;課題研究使用的材料費和元件費;外出調研學習的差旅費;發表文章的版面費或著作出版費;成果鑒定費等。

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在硬件配置上需要政府的财政支付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傾力支持,囿于辦學條件則注重"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發展原則,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