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怎麼偏偏成了口吃?!
正文:
最近不少家長火急火燎的來咨詢:我家孩子才3、5歲,怎麼好端端的就口吃了?
幾乎10個家長有9個都這樣,在發現孩子口吃的時候表現的十分急躁,生怕孩子口吃一輩子。所以,每當孩子出現口吃,就會嚴厲的指出來,要求他們立刻改正,或者說類似“講話前先動動腦子”的話。
孩子口吃的原因很多,不過最普遍的因素就是生活環境、長輩的負面情緒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壓力。作為口吃矯正師,不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口吃時言語呵斥、嚴厲指責,這很可能加重孩子的口吃問題。
如果孩子口吃,家長該怎麼辦呢?朗朗給大家4條小建議。
1. 好好說話
想讓孩子不口吃,家長先要好好說話。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說話又快又急,孩子為了跟上父母的語速,就會去模仿,但是兒童的語言能力跟成人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這種模仿就容易造成孩子口吃。
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放慢語速,尤其是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有急躁、焦灼等負面情緒,盡量保持心平氣和地講話,營造輕松溫馨的對話氛圍。
2. 不要糾正
這一點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踏足的誤區。
當發現孩子口吃的時候,家長不要進行糾正,也不要中途打斷,要給他充分的時間去表達,盡量忽略口吃的問題,不要引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說話方式上,要把他當作正常說話的孩子來溝通。
一般情況下,學齡前的兒童口吃隻是階段性的,父母隻要給予他們自然舒緩的情緒,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當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了,口吃的情況自然也就消失了。這期間,如果家長企圖用“糾正”的方式來幹預口吃,往往容易适得其反。
3. 不要鼓勵
朗朗在與學員的家長溝通時,發現他們經常“委屈”地抱怨:他口吃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指責過呀,怎麼還說是我給他帶來的心理壓力?
其實,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很多時候即使家長沒有言語指責、大聲呵斥,也能讓他們很有壓力。比如,很多家長都會說“别急,慢慢講”、“放輕松,你可以的”、“不要緊,講不好就再講一遍”……
這些話看似鼓勵,實則都能讓人壓力倍增。因為你在無形之中提醒他,你有口吃,你要注意說話。
4. 控制自己
孩子小的時候,說話多半都是含含糊糊的,很多時候除了家裡人,外人很難聽明白他在講什麼。這時候家長就開啟了一項新技能,替孩子表達。
但是,對于還在語言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個技能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是口吃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要老替他把話說完,這樣不僅影響孩子的語言流暢性,也變相地導緻性格内向、自閉的産生。
小孩子口吃,他們自己是認識不到和别人的語言有什麼不同,大多都能随着時間自愈,往往因為外界的提醒和不正當的幹預,才導緻口吃的加重,所以家長在幹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上幾點。
另外,如果持續口吃超過半年,或5歲以後還不斷出現,建議家長尋求專業機構盡早診斷、矯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