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土、士
在“十”字的基礎上加一筆,可以得到很多字,常見的有“土”、“士”、“幹”、“千”四個。按照結構特點,這四個字我們分成兩組,這一課先講“土”和“士”。
圖1—圖3是我從曆代經典碑帖中選出的“土”字。
1.南北朝《瘗鶴銘》
2.顔真卿《顔氏家廟碑》
3.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其實很簡單,就算不做輔助線,應該也不難看出它們的結字要點來。
總結起來,和第二課的“二”字差不多,主要有三個:
1.橫畫左低右高;
2.上一橫短,下一橫長;長橫微有弧度。
3.豎畫居中豎直。因為收筆處與橫畫相接,所以無所謂“懸針”還是“垂露”。
圖3略有變化,豎畫微有弧度,所以這個字和圖1圖2相比,更為妍美。
圖4是我做的示範,供參考。A平正些;B的豎畫加了些弧度,姿态就更生動些。
4.示範
從筆畫上來說,“士”字和“土”字一樣,都是兩橫一豎,隻是橫畫長短不同,所以在金文往小篆演變的過程中,這兩個字一度不易區分,這才有了在“土”字右側加點的做法(如圖3)。
事實上,“玉”字右側所加的一點,也是為了區别于“王”字。因為在小篆字形中,“王”字上兩橫距離短,第三橫距離長;“玉”字則是三橫距離一緻。小篆取縱勢,還容易分别,到了取橫勢的隸書中,不另外加上一點,是很難區分的。
圖5—圖7是曆代經典碑帖中選出的“士”字。
5.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
6.顔真卿《自書告身》
7.褚遂良《倪寬贊》
因為“士”字和“土”字的結構相近,又可看作是“十”字(見第七課)下面加一短橫,所以就直接說結論吧:
1.橫畫左低右高;
2.上一橫長且微有弧度,下一橫短;
3.豎畫居中豎直。圖6略傾斜。
圖7的豎畫略有弧度,所以這個字比圖5圖6更為活潑。
圖8是我做的示範,供參考。兩種寫法都是可以的,隻是C平正些,D生動些。
8.示範
最後做一點總結吧。
本課雖然講了兩個字,實際上卻沒總結出新的結字規律,因為并沒有。
如果第二課中的“二”字你能寫好,那麼,大概率可以寫好“土”字。
而“士”字又和“土”字結構相似,你又能寫好第七課的“十”字,那麼寫好“士”字當然也就很簡單了。
舉一可以反三,在書法學習入門之時,不可不知。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規律,所以,入門時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才顯得非常重要。
就像我們在第一課中就提到過的,寫好“一”,就不難寫好“二”;寫好“二”,就不難寫好“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
書法是一門視覺藝術,僅從結構的角度來講,漢字的筆畫從少到多,是有脈絡可循的,所以我稱其為“生長的漢字”。
理清這個脈絡,學習書法就不會走彎路。
我做這一系列課程,就是想力求理清這個脈絡,并在每一個關鍵節點上,借助曆代經典碑帖中的經典字例,講清楚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結字規律。
事實證明,這些規律,也是曆代大書法家共同傳承的、最共同的認識。
這些規律,不因時間而變,不因風格而變,甚至不因書寫工具而變,所以才能稱之為“最基本、最核心”。
本課就到這裡,感謝大家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