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按照正常規律,二戰後新研發的新代次戰鬥機,都會普遍比上一代戰鬥的單價更加昂貴。比如早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噴氣戰鬥機的單價普遍隻有數百萬美元;而到了三代機時代,就上升到了大多數在3000萬美元以上;到三代半要價已經普遍過億。到了5代隐身機,特别是F22A或者類似的雙發重型隐身機,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F22A的采購單價應該在當今的2億美元以上。其他大國研發的類似的重型雙發隐身機,自用采購單價如果換算成美元,也很難低于1.5億美元一架。就算是單發的F35,超級大國自用版最少也需要1億多美元一架。對外銷售給所謂的盟友,基本沒有低于1.5億美元一架的。于是到了5代機時代,單機價格很難再低于1億美元,這基本已經是全球共識。但是偏偏有一家不服,居然大力推銷一種叫做蘇75的所謂單發新型隐身機。
号稱隻要與該國合作生産,那麼客戶就可以以5000萬美元一架的價格裝備上這種隐身機;如果大舉投資,深度參與研發和生産的全過程,那麼甚至可以再降低到3000萬美元一架的超低價格。于是問題就來了,這裡先不說3000萬美元一架,就算是5000萬美元一架,能不能買到真正的隐身戰鬥機呢?狼山過去也分析過,當今在國際戰機市場上銷售出去一架具備三代半水平的戰鬥機,會有多高的利潤率。既然能夠算出三代半戰機的利潤率,那麼不論是雙發重型還是更多的單發中輕型的三代半戰鬥機,其基本成本在全球肯定是大同小異的。現在全球的三代半,有的6000萬美元就可以拿下一架,而有的單價可以要到2.5億美元以上,有4到5倍的價格差距。單看銷售價格似乎差距巨大,其實影響價格的内部因素很多。比如有的隻是裸機價格,有的則包括配套武器;有的還有複雜的售後服務要求。
一般要價特别高的合同,大多包括技術轉讓;在采購方的本國生産部分零部件之類的特别條款。說白了就是不但買飛機本身還要負責轉讓部分技術。當然有些國家買什麼武器都會比别人貴一倍,就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和商務問題,而是有人所共知的貓膩了。但不論這些三代半飛機的最終售價是多少,其飛機本身的成本價卻都有固定的範圍區間;也就是飛機的發動機、機體、機載雷達、配套武器,機載軟件這些分系統,在全球都有貨架産品。就算是不同大國負責生産,其基本價格也是大同小異的。比如當今的三代半大推力發動機的國際采購單價都在500萬到600萬美元一台;而相控陣機載雷達的單價也基本是這個數字。差别隻不過是用中推還是用大推;是用一台還是2台發動機的問題。相控陣雷達的價格和則發射組件的多少直接相關。
比如用600個發射和接受組件,其雷達的基本采購價格就是600萬美元左右;如果用直徑更大的雷達,裝配800到1000個組件,那麼單純機載雷達的采購價格就會上升到700到800萬美元一台。在主要系統都是貨架可選産品的情況下,目前全球三代半戰機的成本都是比較容易明确算出來的。也就是輕型三代半的成本不會低于2500萬美元;中型單發三代半成本不會低于3000萬美元;而雙發重型三代半的成本在4000到4500萬之間。如果說蘇75用5000萬甚至3000萬的單價對外銷售。這等于拿重型或者中型三代半戰機的成本價在叫賣,完全是不正常的現象。畢竟連外行都知道,隐身戰機的研發制造成本是天然高于傳統三代半的。畢竟正規的隐身戰機不論大小輕重,都必須有内置彈艙系統。而存在内置彈艙,必然對整個飛機的結構強度和設計水平要求極高。
僅僅這一點都會極大地增加隐身機内部的材料和結構成本;可以導緻飛機的機體價格直接翻倍甚至提高更多。而隐身機的機載雷達和光電系統也普遍比三代半更先進,系統更複雜,僅僅一個内部高效降溫系統也是絕大部分三代半不具備的。因此隐身的電子系統的軟硬件的研發生産成本也會比三代半高出一大塊。另外就是最關鍵的、對隐身的綜合處理。隐身不單純是有隐身蒙皮就足夠了;隐身指标的控制,涉及飛機上的所有零部件的細節處理,這又是相當突出的一塊新增加成本。因此對目前各大國現役的合格隐身機來說,即使單發版本,其生産成本也很難控制在6000萬美元以下。對外敢說5000萬甚至3000萬就可以買到隐身的蘇75?隻能說這是在用超低價忽悠客戶之外,更有可能根本就沒有徹底掌握隐身機的全套生産技術。看看蘇57連彈艙縫隙都做不好的狼狽記錄;換成蘇75又能好到哪裡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