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瓷器鑒賞,還是瓷器鑒定,上手親自觸摸與感受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手感不僅可以印證、補充觀感和判斷,甚至可以修正、矯正、否定觀感結論。
汪賓芳——蓮
輕重感。輕重感其實沒有絕對的标準,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實踐和感知揣摩,瓷化度的高低、胎體或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導緻瓷器輕重的變化。一旦形成自己的輕重感的系統和體系,對于不明瓷器品質、品位和新舊、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老雨——花鳥
幹濕感。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裡,其幹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800年以上的瓷器有潤、滑、爽的感覺,200年以下的新瓷,反複揉搓瓷器表面,會發出幹澀、鈍滞、刺耳的摩擦聲。
軟硬感。軟硬感它隻對個别瓷器品種如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具有一定的區分和标識意義。
溫涼感。好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像寶玉和寶石一樣,在同等的氣象、氣候、環境、溫度、濕度的情況下,溫潤如玉、冬暖夏涼!
生熟感。就和瓜果一樣,瓷器也有生熟感,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輕,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則其手感就越重。這裡的生熟并不能直接說明瓷器的好壞。因為不同的瓷器品種有不同的溫度要求。
粗細感。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最為粗糙; 古代官窯瓷器,盡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曆代之最,但終究逃脫不掉曆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現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瓷器上手,拼的就是細節和沉澱,了解瓷器當時的曆史、文化以及技術水平很重要,如果真正想收藏瓷器,就要多查詢其相關資料,盡量做到萬無一失。
内容選自“聚鎂Art0X”社區,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