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那個時候,農村基本沒有啥娛樂活動。也因為太窮,電視都算稀罕物,趙本山的小品不說了嗎,家用電器隻有手電筒,雖然略顯誇張,但是基本屬實。我家在我小時候隻有一台收音機,直到九二年要過春節家裡才買了一台十四英寸北京牌的黑白電視機。
小孩兒都願意玩,小小子就彈溜溜,藏貓貓,打口袋。冬天滑爬溜,打出溜滑兒。我最願意聽收音機,放假每天十一點半到十二點準時聽單田芳的評書,一邊啃着皺皺巴巴的幹蘋果,一邊聽,這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小姑娘呢就玩跳繩,耍嘎拉哈,或者丢手絹。現在想想這些活動可能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生活在那個年代,回憶起似乎一點都不無聊,相反還很有趣。
當然,要說那時最開心的事就是看電影。電影幕很大,聲音很大,而且還是彩色的,因為都是挑選過的片子,所以内容往往都很精彩,這些對農村長大的所有人來說,都是新奇的。電影都是從春天開始放,大概雪都化了的時候開始放,一般放到收拾秋兒。大點的村子春夏能放個十來回,小村就少了,因為人太少,不值得去放一趟。
放電影要用兩根大杆子,一塊大幕布,還有一台放映機,幕布和放映機都裝在一個白色的鐵皮箱子裡,這些物件要在放電影的頭一天拉到村子裡。拉這些物件要用一個馬車,我村有專門做這個活計的,外号叫吳四,他家有馬車,那時候四輪子很少,有牛馬就算不錯了。這個活兒不累,就是跑跑腿,村裡還能給點福利,所以大家都搶着幹,但是吳四貌似跟大隊書記有點關系,活兒就給他了。每次見到他,我就問,四叔電影在哪兒呢,啥前兒到咱們這演啊?他每次都瞎說一通糊弄過去。
電影放映員算是個文化藝術職業,就更吃香,人人都想幹。據說在六七十年代,有個人三十多歲了,家裡窮的要死,眼瞅着要一輩子打光棍,後來不知道怎麼當上了放映員,鎮上的一個大姑娘跑他家裡不走了,非要嫁給他,不知道真假。還有小學生跟老師說将來的理想,是做電影放映員的。但是八幾年,小學生的理想變得更宏大了,一般來說都是做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大家如果知道今晚要放電影,整個村子的氣氛都會很喜慶,像過節似的,大人高興,小孩兒更高興,大家往往奔走相告,親戚鄰居都言語一聲,唯恐誰錯過了這個大事。家家吃晚飯也比平日要早一些,吃完就炒瓜子,人人都揣一大挎兜兒,邊看電影邊吃瓜子。吃完飯時候還早,電影要天黑才能放,小孩兒早興奮的跑出去,到那放電影的大場院去玩兒,去占地方。大人們一般都要把家裡收拾好,碗筷刷好,捂上被子,喂完豬,等電影有動靜了才去,因為近幾分鐘就到了。春天的時候,天氣還很冷,女人們有的拿着坐墊,沒有坐墊的就順手從柴火堆裡拽幾把麥稈,坐在屁股底下,省着着涼。年輕的小夥子閨女們,有的還有着意打扮一番,雖然平時幹活埋了巴汰的,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都盡量體面一些,似乎如此才對得起能有電影看這樣的好日子。
天一擦黑,不用放映員動手,大家一齊上手,不大一會,電影的幕布支好了,擺放放映機的桌子也放到了合适的位置,這時候大家眼睛都瞅着大道的方向,盼着放映員早點來,翹首以盼,就像天太旱,老農盼雨水一樣急切。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當時看過的幾個片子,有紅高粱,新龍門客棧,俠女十三妹等,基本都是武打片,也有警匪片,但是多數都是古裝打戲。
放電影也有意外,經常的就是停電。記得有一次,電影放到一半,情節正酣,黑壓壓一群人寂靜無聲,都沉浸在情節中,忽然電影不亮也沒聲兒了。大家都站起來,一看家家戶戶燈都不亮,知道是停電了。過去農村供電極其不穩定,停電是常有的事,停完立馬就來的時候基本沒有。但是大家心都懸在那,都想看結局不願意走,大家就或坐或站在那等,過了有半個小時,忽然一個聲音大聲說:來電了。每個人的心頭都一喜,心想這次來電咋這麼快。那人接着又說了一句:那該多好哇。惹得大家一陣哄笑。後來終于沒有來電,大家在無可奈何中散去回家睡覺。
我看電影是場場不落,大晚上的還騎自行車去别的村子看過電影,隻有一次錯過了。那是九二年,我上小學四年級。其實那天我知道來電影了,像往常一樣早早吃完飯,就找同學盧廷文去,想着一起去,還能一塊溜達玩,但是這哥們看電影的興趣明顯不高。走到半路,他大舅一本正經的說,哪有電影,根本就沒有,我不信支棱耳朵細細的聽聽聲音,确實沒動靜,再想他一個大人怎麼能糊弄小孩兒呢?就跟盧文上他家去了。當時記得正在演一個比較好看的電視劇,盧文爸說,看啥電影,晚上死冷的,在家看電視得了,這電視才好呢。電視是挺好看,但是心裡總覺得哪哪不對勁兒。電視看完回家,家家戶戶烏漆麻黑的,到家了門鎖着呢,村西頭還傳來電影的聲兒,才明白,有電影,這是讓盧文他大舅給騙了,這把我氣的,但是更多的是可惜,就像丢了東西一樣,别扭難受。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也有奇聞轶事,這是我工作後聽朋友說的。親曆者是大慶農村的,當時也是九零年左右吧。晚上看電影的時候,忽然空中來了一個飛碟,圓圓的乳白色的,直徑有二三十米,就跟電視上演的飛碟基本一摸一樣。飛過來沒有一點聲音,就懸浮在幕布上方三四層樓的高度,當時所有的人不知道是啥東西,吓完了,電影也不看了,人人都争先恐後的跑回家去。親曆者當時還小,以為是日本鬼子又來了,鬼子的飛機要轟炸他們村呢。很多人可能不相信這個事件,但是據我看,這個事可信度極高,而且這個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全村人都知道。還有不少好事的,專程去村裡問,雖然很多年過去,但是當年的親曆者基本都确認這一事實。
不記得農村的露天電影啥時候開始不放了,好像大概是九八年之後吧。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是覺得家家都有電視,都能收看電影頻道了吧。現在家裡的電視都跟電影差不多大了,電影院的設施更是露天電影沒法比,但是我依然十分懷念當年看露天電影的日子。
那時中國經濟剛開始起飛,外出工作的人極少,祖祖輩輩都在老家過着原始淳樸的生活。當年的農村人丁興旺,一個家族往往就有幾十上百人,大家在一起看電影,也是難得的聚會,又親切又和氣,氣氛非常融洽。那時候現代的精神娛樂活動基本沒有,露天電影是唯一的,注定了在我們這八零後人心中,位置不同尋常。就像窮人家的孩子,忽然白撿到了一包水果糖,稀罕的不得了。而現在的我們,糖太多了,水果糖早已瞧不上眼,這當然是好的,但是也好像失去了那種喜悅,那種興奮。生活好了,習慣了富足,我們卻失掉了那種淳樸,和天真。不知道這到底是喜還是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