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偉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責編|謙鐘素
作為一代曠世才女,千古婉約詞宗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劍膽琴心,蕙質蘭心,她的才氣聲名遠揚,堪稱娉婷姽婳、詩才并舉之佳人;而作為詞國皇後,曾有“詞壓江南,文蓋塞北”之美名。
木心先生曾這樣評價李清照:她的平生就是藝術品。相對于她的才華擔當,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同樣算得上千古傳誦之佳話。
然而,這個才華出衆的多情女子在感情路上卻是坎坷不平,跌宕起伏,其間的悠悠情懷在流淌綽約的文字裡演繹出了一段段傳奇故事。
李清照生于宋代書香門第,早期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其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工于詩詞歌賦,少有詩名。
李清照的才氣很高,名聲在外,自然有很多人仰慕,但她卻隻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卻再也難忘他的容顔。
18歲的李清照,正值情窦初開之時,一次元宵燈會上,邂逅了趙明誠,開始了一段不凡的愛情經曆。
端莊典雅、瑩靜脫俗的她好似沿途璀璨花燈,照進了這位翩翩君子的心窩。
窈窕女子,君子好逑;情思渺渺,心有靈犀。
趙明誠儒雅地向她作了一個揖,而她對眼前這位面相清秀、談吐有佳的男人笑靥相迎,含情脈脈。
都說在對的人面前會心跳加快,面紅耳赤,他們兩人的愛情就是這樣毫無征兆的降臨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李清照回到家後,眼前浮現的都是趙明誠,趙明誠更是輾轉反側,神思恍惚,李清照的身影令他勾魂攝魄。
于是,趙明誠在紙上提筆寫下一個燈謎,交給了他的父親。此燈謎裡有着自己對李清照的委婉情意,等父親揭開的那日,便是向李家上門提親之時。
他們倆不僅門當戶對,而且有精神上的共鳴,尤其兩人寫詞的互動和對收藏金石文物的愛好,讓他們對彼此惺惺相惜。
就這樣,18歲的李清照和21歲的趙明誠走在了一起。
兩人洞房花燭,曉窗夜話,快樂無比,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良人。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精心經營着自己的感情,讓簡單的生活也變得精緻起來。
她買了很多花裝扮自己,更是将那些小女兒的心思寫進詞裡,在《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中,她寫道: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趙明誠品讀以後,感受到妻子的良苦用心,更加了解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從此對妻子越發關愛有加。
他們愛得深沉,愛得厚重,似乎融入彼此的血脈中,難舍難分,難斷難離。
李清照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愛收集書畫碑文,為此消耗了大量家财,以至于“首無明珠翡翠之飾, 室無塗金刺繡之具”。
隻是,趙明誠選擇無條件支持妻子,兩人共同緻力于金石字畫收藏事業。
每逢初一十五,他們便會攜手出門采辦、收集。
趙明誠為此還專門撰寫了《金石錄》一書,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還記錄了兩人在婚後生活的細節,以及在金石事業上的成就。
夫唱婦随,也許是婚姻中最美好的狀态。
他們的愛情越來越濃,兩人經常一起讀書潑茶;一起飲酒對詩;一起品鑒書畫┅┅
伊人從對方心窩裡悄然釀出幾分香,這浪漫的愛情萦繞在梁柱廊庑間,從沒消退。
他們定居山東青州時,兩人經常會去“歸來堂”,那裡不僅有濃郁的書香氣,還被他們夫妻營造出浪漫的愛情味道。
李清照與丈夫相對而坐,沏上一壺茶,抽出堂内書架上的書,他們互相提問書目中的問題,并談典溯源,甚至要求對方說出頁數和行數。
兩人根據答對的多少定勝負,決定喝茶的先後順序。
每當李清照勝出時,她就快樂地像個孩子,有時候不小心,把茶水都倒衣服上了,而趙明誠則寵溺地幫她擦衣服,看着她的狼狽樣偷偷地笑。
李清照臉上挂着幸福甜蜜的笑容,對丈夫輕聲呢喃:“我們志趣相投,談笑風生。這種生活,甯願一生。”
他們二人出身名門,卻習慣了過簡單清貧的日子。
那會兒名門世家,出門坐轎駕車,身穿绫羅綢緞,而他們兩人不講究吃穿,不貪戀排場,一有空就去附近的古籍市場買書,家裡書多得比得上圖書館,可口袋裡錢少得叮當作響。
當沒錢的時候,趙明誠就把父親贈送的高檔衣服拿去典當換書,買回家夫妻一起研究,要有結餘就省着給李清照買些水果。
有情飲水飽,彼此的相互欣賞、相似的精神追求,讓他們的生活簡單而快樂。
然而,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兩人不可能一直風花雪月,耳鬓厮磨。男人終将還要面對現實,那就是——仕途。
很快,趙明誠因為工作原因調離了京城,從此兩人開始過起了異地生活。李清照經常倚闾而望,盼君回家。
獨居生活催人老,離愁别緒惹人瘦,她的相思化作了詞章詩行。
沒有心上人在枕邊呢喃,沒有愛人在身邊陪伴,她獨自在花前月下,傾訴衷腸;孤身一人登上蘭舟,以表愁情。
她把對丈夫的離愁别緒全部寫進了詞裡:
《一剪梅》中: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點绛唇》中:倚遍欄杆,隻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沒有刻骨銘心的深情愛戀,怎會寫下動人心扉的紙短情長。無論山高水遠,無論海角天涯,隻盼情郎速歸。
後來,李家和趙家陷入了一場影響較大的政治風波,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不幸被卷入此風波,趙明誠也被革除了官職,家境日漸衰敗。
雖然生活貧苦,可李清照卻覺得隻要愛人相伴,就滿心歡喜。
25歲的李清照早已看淡名利,豁達通透,她與丈夫過起了平靜的生活,相互扶持,相互安慰,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李清照38歲時,趙明誠再次出仕。之後的幾年,夫走婦随,李清照不願再與丈夫分開。
可不幸的是,北宋面臨滅亡,南宋偏安,如此形勢,注定讓這對夫妻淚奔于路途中,公元1127年,金兵的金戈鐵馬無情斷開了這對伉俪相扣的手......
這位纖細柔弱的女子痛苦悲愁,颠沛流離的生活讓她苦不堪言。
作為女子,她空有滿腔熱忱,卻無力施展。
對此,她大聲疾呼“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裡,但願相将過淮水。”
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當時金人大舉南侵,北宋朝廷崩潰,趙明誠母親在江甯不幸去世,他南下奔喪,随後委任江甯知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李清照對南宋朝廷的苟安非常不滿,屢寫詩諷刺,恨鐵不成鋼。
然而恰在這個時候,江甯府發生了兵亂,作為知府的趙明誠不但沒有主持平叛,反而悄悄一個人溜走了。
叛亂很快被平定,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查辦。李清照對丈夫的舉動頗有不滿,卻不便言說,在被迫流亡時,身處在烏江之畔,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後來趙明誠被召赴湖州隻得和李清照暫别,可沒想到的是,因逃跑被天下譏笑的趙明誠郁郁寡歡,猝死在途中。
李清照雖對丈夫不戰而逃頗有微詞,但畢竟相愛這麼多年,悲痛之下大病一場。
病中,李清照想到了以前和丈夫一起的美好生活,想到了兩人一起收藏文物的心血,如今痛苦悲痛,哀婉幽怨。
花開花落,生命無常,人最大的痛苦是與愛人天人永别。
正如晚年的她寫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将息。”
又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人們隻看到李清照的正直剛強,卻忽略了她内心的傷痕累累。作為一個弱女子,多愁善感的她更需要人關心,需要人照顧。
正值李清照身心憔悴、形單影隻、最無助痛苦的時期,進士出身的張汝舟走進了她的生活。
他噓寒問暖,一副正人君子之态,幸博清照之芳心,後來借以官家身份迎娶了正在猶豫的李清照。
但再婚後好景不長,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男人竟然是個人渣,很快露出了自己的低劣本性。
對李清照拳打腳踢,不斷實施家暴,并放出野性獸語:“你以為我看中你這個人?圖你年輕還是清純?還不是你手裡留藏的那點金石文物,讓我覺得還有點價值可以利用啊!”
聽了此話,如當頭棒喝,讓她看清了這個男人的本質,對他徹底死了心。
痛定思痛,她骨子裡的堅韌,讓她做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叛逆大膽的決定,那就是果斷離開這個男人,徹底和他斷絕婚姻關系。
她呼喊——絕不将就,絕不湊合。這呐喊,其聲響遏行雲,氣勢如虹。
然而在宋代時期,女子休夫可算是大失德,流言先不要說,揭發舉報丈夫還要坐牢兩年。如此舉動,對一個女子來說影響甚大。
可是她毫不畏懼,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告他,她果斷揭發了張汝舟當年科舉考試作弊的醜聞,雖然官司赢了,可她卻有了牢獄之災。
不過,幸得貴人相助,李清照隻坐了九天牢便被無罪釋放了。
這位奇女子,敢愛敢恨,大膽做着自己,不管外界的風聲,聽從自己的内心依然前行。
雖然時乖命蹇,命途多舛;雖然喪夫休夫,婚姻不全;雖然流言蜚語,被罵無德;雖然生命如紛飛而去的落葉,零落無蹤;雖然宛若一尊冰冷雕像,遲暮落魄......
但至少,她選擇了對命運的抗争,對個人婚姻的抗争,她能勇敢地對時代呐喊,對社會呼喚。
當李清照的最後一縷青絲化作春泥之時,後世人依然記得這位綠肥紅瘦的多情佳人,依然記得這位才華橫溢,清新脫俗,宛如水中芙蓉的一代才女。
那半生煙雨,那半生落花,那隐于人間,那以文為酒,那去留随心,那散淡如塵,那風花雪月,那空靈婉約,那芳香靈魂......那種種之音,流傳百世!
千年前的記憶,最是風月纏綿之故事,最是詩酒流連之情懷,雖漸行漸遠,卻代代飄蕩,傳揚不止。不論滄海桑田,都無法掩埋她那光芒萬丈的歲月。
排版|匆匆
【今日話題】18年底在湖南衛視首播的一部古裝劇,劇名取自李清照的一副詞,大家猜猜是哪首詞?哪部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