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

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9:49:06

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掃六合,盡并天下,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王朝的政治制度為此後2000多年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範式,“百代都行秦政法”,對中華民族形成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研究秦大一統思想文化對于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秦大一統觀念的形成)1

簡述秦大一統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掃六合,盡并天下,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王朝的政治制度為此後2000多年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範式,“百代都行秦政法”,對中華民族形成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研究秦大一統思想文化對于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大一統”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曆史源遠流長,演變深刻複雜,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大一統”的文化心理,為秦人矢志不渝追求統一天下提供了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華夏族源認同

考古研究發現,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多點起源,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細石器文化、巴蜀文化等交相輝映,考古學家蘇秉琦稱之為“滿天星鬥”。考古成果驗證了中華文明曆史進程,5000多年前後,黃帝率領西北方遊牧部族脫穎而出,在與其他族群戰争、交流、融合過程中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後來,炎黃部落聯盟,融合東夷等其他族群,逐步形成生産發展較為先進的華夏族,黃帝被尊為華夏始祖。對黃帝的祭祀,不止于中原諸夏,曆史上“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四夷”亦然。華夏族是由各古老部族融合而來,各個部族原本有自己的祖先。比如,少昊是東夷氏族的首領,史載少昊為“黃帝之孫”;蚩尤是苗蠻族的首領,《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人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陽”;北方匈奴則自稱“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到西周時期,“三皇五帝”作為華夏族首領和五帝譜系已經确立。實際上“三皇五帝”并不是某個部族所獨有的帝王,而是華夏族形成後對融合進來各族群祖先首領的選擇、重組、诠釋的結果。如五帝就有不同說法,《大戴禮記·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呂氏春秋》載有“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載有“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三皇也有不同說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有“天皇、地皇、泰皇”,《尚書大傳》載有“燧人、伏羲、神農”,《春秋緯·運鬥樞》載有“伏羲、女娲、神農”。秦人自襄公建國算起,嬴秦自認“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孫曰女脩”。這也充分說明,秦人認同嬴秦族群是颛顼苗裔,歸屬東夷集團,也認同華夏族“三皇五帝”。最早見于“正史”記載祭祀黃帝的“國王”是秦靈公,他專門為祭祀黃帝修建了“上畤”。秦始皇在雲夢九嶷山、浙江會稽山分别祭祀黃帝之後人虞舜、大禹。秦人隻有從心理上認同華夏族,認為超越了祖先的不世功德,才會産生自豪的社會心理,認為“功蓋五帝,澤及牛馬”。反之,秦人始終秉持對華夏族“三皇五帝”的認同,就會追求“三皇五帝”的功績,實現“日月所照,莫不賓服”。

華夏文化認同

自夏商周以來,以中原地帶為核心的政權與民族,以高度的文明與強有力的王權統治産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了一個從周圍、邊緣向中心彙聚的華夏族群—文化共同體。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所分布的地區,稱為諸夏或中國。諸夏認為“中國”和“夷、蠻、戎、狄”構成了五方之民。之初,諸夏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齊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諸夏與夷狄對立;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王者無外”,隻要夷狄接受了華夏族的禮樂文明,合乎華夏文明的準則,“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這意味着成為華夏者不在于血統、而在于文化。隻要認同華夏“仁”“義”“道”“德”等華夏文明禮儀,就可以“用夏變夷”。秦人肇興于隴右,處于戎狄之間,盡管在秦孝公之前,長期被中原諸夏視為夷狄,但嬴秦并不因偏居西陲而自認為是華夏之外的異族,堅定認為自己是颛顼苗裔。積極吸納周文化、六國文化的先進成分,樂于從戎狄文化中汲取營養、為我所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文化。秦公簋等器銘文“鼏宅禹迹”,證明秦人是以大禹繼承者自居,這是典型的華夏觀念。比如,秦人沿用西周文字、天文、曆法,深信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等。又如,《睡虎地秦簡·法律問答》載:“何謂夏子?臣邦父、秦母是也”,凡是父親臣屬于秦國的少數民族,母親是秦人,其子稱為“夏子”。

天下觀念認同

“天”是中國人極其重要的哲學概念,既有自然屬性的“天”,即“上天”“蒼天”“天空”“老天”,又有道德屬性的“天”,即“天命”“天意”“天生”“天德”“天道”“客觀規律”等。由此産生的“天下觀”,有地理空間範圍的“天下觀”,比如,“天下”由天、地、東、西、南、北構成,即整個世界,也指四方、海内。有界定民族範圍的“天下觀”,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中國諸侯“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國家社稷統治範圍的“天下觀”,如“天下”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于是有了“九州”說、“五服”說和“九服”說。有華夏仁禮治化的“天下觀”,比如“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天下者乃受華夏文明教化的所有黎民百姓也。有國與國關系的“天下觀”,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即指世界所有的國家。有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的“天下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秦人繼承了五帝、三代以來的“天下觀”,面對禮崩樂壞,四夷内侵,戰亂不止,既接受“天下惡乎定?”“定于一”的共識,也秉持了“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的抱負,信奉了“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道德。

理想社會認同

堯舜禹時代萬邦林立,各邦隻承認黃帝創建的中央之國,各邦的“訴訟”“朝賀”都來中央之國,出現了最初的“中國”概念。但那時候,中央之國的疆域還很小,“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裡”,而且“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天下并未達到“刑仁講讓”的“小康”社會。秦人自落腳隴右、西垂建國之始,就把華夏認同、心懷天下、天下大同作為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堅定不移東進發展,先後九次遷都,不斷擴張疆域,地理空間不斷接近中原華夏區域。秦朝還認為“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殁,諸侯倍叛,法令不行”,而且“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雠,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以緻“天下共苦,戰鬥不休”,這種國家管理天下黔首的辦法很不成功。春秋戰國時,秦人接受“天下大同”理想,笃定“一匡天下”的使命,完成了“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夢想,一舉完成統一大業,疆域遠超五帝三王,最大限度将國家範圍延伸到認知的“天下”範圍,實現“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而且在如廣泛的疆域達到了“節事以時,諸産繁殖。黔首安甯,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天下終于太平。

“中”“和”政治認同

上古先賢發現萬事萬物離不開“中”“和”規律,《中庸》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自黃帝開始,五帝三代就把“中”“和”作為政治最高境界,華夏族居天下之“中”,統領四夷,建國求“天地之中”,國家“擇中建都”、都城“擇中建宮”、宮城“擇中建廟”。在突出“中”的同時,伴随天下有“四海”、地有“四方”、時有“四季”、城有“四門”,都和于“中”。“中”與“和”辯證統一,“中”有力,才能統率“和”,“和”平衡,才能體現“中”,緻“中”“和”才是政治佳境。秦人完全認同“中”“和”政治觀念,謀求占據中原,強化“中央”,郡縣服從中央,“存定四極”“天下為一”。惟有“中”“和”天下一統,才能“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禮縣四角坪秦朝國家祭祀遺址充分反映了“中”“和”政治深刻内涵,該建築群完美體現了建築對稱性和衆星拱月的政治,反映了秦人天下觀、中央威權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