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孩子大腦發展的學習,發生在生活裡。
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時刻裡,從小堅持做這4件小事,能給孩子的大腦帶來無限營養。
教孩子整理書包
如今很多孩子,明明第二天就要上學,可書包卻等着父母來整理收拾。
或者啥也不管,直接把全部東西塞進大書包或行李箱,一把拖去學校。
類似的場景,腦科學專家洪蘭就親眼見過。
一次開學季,她和同事在等校車,看到一群小朋友拉着行李箱過馬路上學。
當時她和同事都很好奇“裡面究竟裝着什麼,一天最多不過八堂課,哪有那麼多東西需要用輪子來拖”。
一位媽媽曾分享自己“獨有”的教子經驗:
小學一年級時,女兒做事粗心,經常丢三落四。
為了不讓她落東西被老師批評,她都親力親為幫女兒整理書包,但這麼做,并沒有鍛煉女兒。
每次自己整理得不夠好,女兒還會怪到她頭上。
後來她決定放手,讓女兒自己收拾。
雖然女兒要麼忘記帶鉛筆袋,要麼漏掉橡皮擦,但會主動尋求幫助,問她怎麼整理書包更好。
趁這個機會,她和女兒一起畫了一張表格标注每天要帶的東西,還提醒女兒回想老師有沒有叮囑說要帶什麼去學校。
慢慢地,女兒改掉了粗心的壞毛病,學習也更專注認真。
讓孩子學會整理書包,就是教孩子為自己負責,早早養成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等他長大了,自然不需要父母操心他的學習,因為他早就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給孩子做早餐
曾有一位家長找到家庭教育專家劉稱蓮,說兒子和她鬧得很僵,讓她很是苦惱。
一問,才知道從兒子出生到現在,她因為工作忙,幾乎沒有給兒子做過一頓飯,更别說早餐。
通常是,兒子早上出門她還沒起床,能陪伴兒子的時間也少,所以隻能花錢來彌補遺憾。
以為這麼做,兒子能體諒她的辛苦,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兒子的叛逆和抵觸。
為此,劉稱蓮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所在:這位家長根本不清楚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愛。
給孩子做頓早餐,陪孩子一起吃飯,看上去很微不足道,卻能讓孩子親身體會到父母的愛。
隻有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也能心存感恩,那父母的教育,他自然能牢記心裡,不斷讓自己變好。
在做早餐這件事上,不得不誇演員黃磊。
隻要在家,他總會變法子為妻子孩子準備一日三餐,在廚房裡忙進忙出。
一到早餐時間,不是營養豐富美味鮮嫩的煎牛排,就是花樣百出的“多爸牌”蒸包。
(圖片來源:@多媽7788)
正是他對孩子吃喝的重視和關注,以及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陪伴,把女兒多多養成了“超級學霸”。
不僅習得爸爸的真傳,能制作精緻美味的美食;
也在許多才藝和能力上,遠超同齡人:學習出色、獲得鋼琴國際比賽大獎,前不久還成功執導一部舞台劇表演。
後生可畏,關鍵在父母用心的灌溉和陪伴。
洪蘭在《給父母的科學養育課》說到:
“父母下廚做飯除了滿足口腹、撫慰孩子的身心之外,與腦部開發也有重要關聯。”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大腦中的前腦主要負責認知功能,需要足夠的營養才能促進發展。
而父母早一點起床,親手給孩子準備一份美味的早餐,讓孩子吃了心情愉快,幫助前腦發展。
畢竟,父母的味道,能讓孩子吃得安心,快樂成長。
陪孩子閱讀
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知道“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好的方式方法。
誤以為買一堆書給孩子看,或孩子完成每個年齡段的“必讀書單”就一定能夠趕超其他人。
其實不然。
比起孩子獨自閱讀、或囫囵吞棗式地讀,陪伴孩子共讀的好處更顯而易見。
育兒專家陳美齡分享自己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50個教育法中,就有“親子共讀”。
早在兒子們學會擡頭之前,她就開始給兒子們讀繪本。
兒子們三歲左右,她不光讀給兒子們聽,還會對他們說“接下來你來讀給媽媽聽哦”。
在她看來,讓兒子們自己發出聲音讀,内容更容易記在腦子裡。
因為要用自己的話解釋給别人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總要自己先理解,熟悉,然後再提煉總結,整個過程下來,像是給大腦做體操一樣。
這在腦科學研究領域中,同樣有迹可循。
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在一份0-6歲學前兒童智力提升的方法研究中發現:
親子共讀時,若父母引導孩子說話,問孩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孩子的大腦就必須思考。
不但如此,像這樣近距離和父母互動的閱讀形式,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從而産生愉悅的心情,促使他越來越喜歡閱讀。
親子共讀不該成為父母眼裡可有可無的“苦差”。
要知道,這長長的閱讀時光,終究會成為孩子長大後最溫暖的回憶,托舉孩子的一生。
做一名陪孩子閱讀的智慧父母,勝過給孩子無限财富和物質。
在孩子日漸成熟的關鍵時期,媽媽陪讀過的故事,一起翻閱過的書籍,享受過的美好時光,将是孩子最根本的智力營養。
潛移默化中,孩子的才智正不斷見長。
和孩子聊天
一位從事十幾年小學班主任的教師朋友分享過:
好多家長總喜歡留言給她,希望她平時多提問孩子,讓孩子多說說話,鼓勵孩子表達。
而她每次都是這樣提醒家長:
“平時孩子在家,你們也要多和孩子聊天,找話題和孩子互動。”
結果回複她的少之又少,有的甚至跟她吐槽自己太忙,也沒辦法和孩子溝通交流。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父母和孩子在家說的每一個單詞,做的每一個動作和每一次互動,對孩子整體認知發展影響深遠。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聯手的研究小組曾對30多名4~6歲的兒童做過這樣的研究:
孩子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回顧他們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結果發現:
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
這和家庭收入、父母的學曆關系不大。
更意外的是,那些和父母交談更多的孩子,在之後的标準化測試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就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還記得那個活躍在短視頻平台,靠模仿火遍全網的“網紅”天天小朋友嗎?
每次看他和父母的互動日常,親子如朋友,有啥說啥,互動頻繁,便知道他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厲害的表演才能和缜密的心思不無道理。
(圖片來源,抖音@天天小朋友)
“赢在起跑線”的孩子,不是他們家境有多富裕,或報了多少課外班。
而是他生活在語言豐富、和父母關系親密友愛的家庭環境中。
想要最大限度激發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妨試試兒科權威達娜·薩斯金德教授提出的3T原則:
1、共情關注(Tune in):和孩子交流時,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根據孩子的注意作出回應;
2、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讨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3、輪流說話(Take turns):和孩子一言一語互動交流,輪流參與到談話中。
好的聊天,能“塑造”孩子的大腦。
隻要父母願意花時間為孩子搭建良好的語言環境,孩子的成長必然充滿無限驚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今天的孩子将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童年時期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
最好的教育最簡單,影響孩子成功成才的,往往在生活中的“小事”裡。
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時刻關注,用心指導和陪伴。
相信有了安全感和關愛的良好基礎,定能成就一個真正健康、快樂、聰明的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