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淨明派的起源
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等。至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并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道教淨明宗,與闾山派同源, 形成於宋代。該派奉東晉道士許遜為祖師,以江西南昌西山為中心。
許遜(239-374年),一般認為是一個曆史人物,為東晉道士,以真誠的孝行和神異的仙術而著稱。據傳,許遜為汝南(今屬河南)人,久居江西南昌,“遜年七歲,無父。躬耕負薪以養母,盡孝敬之道。與寡嫂共田桑,推讓好者,自取荒者,不營榮利,母常遣之:‘如此,當乞食,無處居’。遜笑應母曰:‘但願母老壽爾。’”。許遜“真君弱冠,師大洞君吳猛,傳三清法要,鄉舉孝廉,拜蜀旌陽令”。
許遜仙去後,其弟子們仍在西山的許宅立祠傳道,并将西山許宅的故居改建為遊帷觀作為祭祀場所。此後,每年許遜升仙之日,“四鄉百姓聚會于觀,設黃箓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
二、淨明派的發展曆程
淨明派曆史上有三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個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萬振天師的扶教,一個是宋朝何真公廣度弟子,還有就是元朝劉玉真祖師的振興,而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但是其以忠孝濟度為主的精神是不變的。融合本土的儒道思想而促進了傳統道教的更新與發展。
“忠孝”本是儒家倫理綱常的核心,它調整的主要是世俗的人倫關系,屬于“人道”的範疇,但淨明道卻對它作了特殊的強調與發揮,并把它作為“仙道”的基礎。淨明道提出,“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由于“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标識,這就使淨明道在一開始就與儒家有了割不斷的親緣性。其實,道教與儒家倫理的親緣性并不自淨明道始。淨明道之所以将“忠孝”作為修道之基,成仙之據,這一方面是對道教自身傳統的繼承,另一方面也是對時代發展需要的回應。正是傳統與現實的結合,使淨明道最終選擇了以孝道孝行而聞名的曆史人物許遜為教主,并突出地強調“真忠真孝”、“真踐實履”。
光講忠孝,并不足以充分展示淨明道的基本特色,因為淨明道畢竟是一個道教的派别,它以忠孝為修道之基,而“修道”還是為了實現道教的終極理想。從道教的發展來看,淨明道實際上是從道教靈寶派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道派,它将忠孝與淨明密切結合,将“淨明”奉為修道的終極理想之境。
三、何為靜明?
何為淨明?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淨明”一詞出現較早,而在淨明道書中,則首次出現于何真公托“六真”之神降授的《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之《序》中。何真公說:“炎宋中興,歲在作噩,六真降神于渝川,出示靈寶淨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可見,“靈寶淨明秘法”起先是依附于道教靈寶派的一種“化民以忠孝廉慎”的教法。
後靈寶派主要以江西閣皂山為本山,運用符箓科教和修齋誦經勸世度人,成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上清派、靈寶派和正一派)。淨明道與靈寶派在地域上相近,在道法上也有一脈相承之處。《太上靈寶淨明道元正印經》中說:“孰為符篆,孰為真經,心定神慧,是為淨明。”即認為符篆真經的精要是助人“心定神慧”,而“心定神慧”也就是“淨明”。
既然淨明就是“心定神慧”,因而南宋時的淨明道在将“忠孝”作為淨明教法的主要内容的同時,也比較強調“磨礲智慧”,并有将之與人的心性煉養聯系起來的傾向,認為“淨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悌為之準式,修煉為之方術行持之秘要,積累相資,磨礲智慧,而後道氣堅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間可達玄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