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5 20:01:20


【編者按】

2020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八,是我們新安二高原定的開學的日子!但是由于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切既定計劃都被打亂了!為了貫徹國家、省市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停課不停學”的防控指示精神,從1月31日起,原創文章公衆号“劍鳴濤聲”正式開通課标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材課程學習輔導。您隻要加關注,每天都可以按時收到相關課程的學習指導文章!考慮到有些同學家中可能沒有電腦,下載電子書可能不太現實,所以首先開講第二、三單元的古詩文學習,一天一課,同學們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靈活機動的适時适地學習!——隻要您想學,打開手機就能學!課餘還可以讀一讀本号每天都會準時推出的一篇原創文章!

今天推出第三單元第8課:

8.李商隐詩兩首

一.單元學習内容

古代議論性散文

二.單元學習要求

1. 感受古人的襟抱與睿智,體會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

2. 借鑒古人議論藝術,清晰有力表達思想和見解;

3. 琢磨文章立論方法,注意嚴密周詳論證邏輯以及由此産生的說服力量;

4. 質疑問難,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

5. 重視朗讀和背誦。

三.課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内;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1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2


四.重點注釋:

1. 梁惠王: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姓魏,名罃[yīng]。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4. 河内:今河南境内黃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所以黃河以北稱河内,黃河以南稱河外。


5.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内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7. 粟:谷子,脫殼後稱為小米,也泛指谷類。


8. 亦然:也是這樣。


9. 無如:沒有像……。


10.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詞,更、再。


11. 好戰:喜歡打仗。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熱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 請以戰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3. 填:拟聲詞,模拟鼓聲。


14. 鼓之:敲起鼓來,發動進攻。古人擊鼓進攻,鳴鑼退兵。鼓,動詞。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


15. 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鬥已開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16. 棄甲曳兵:抛棄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 走:跑,這裡指逃跑。


18. 或:有的人。


19. 以:憑着,借口。


20. 笑:恥笑,譏笑。


21. 直:隻是、不過。


22. 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後止”。


23. 無:通“毋”,不要。


24. 不違農時:指農忙時不要征調百姓服役。違,違背、違反,這裡指耽誤。


25. 谷:糧食的統稱。


26. 不可勝食:吃不完。勝,盡。


27. 數罟不入洿池:這是為了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cù,密。罟,gǔ,網。洿池:池塘。


28. 鼈:biē,甲魚或團魚。


29. 斤: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


30. 時:時令季節。砍伐樹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長季節過後的秋冬時節進行。


31. 養生:供養活着的人。


32.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33. 憾:遺憾。


34.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當時諸侯奉行的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霸道”相對。


35. 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36. 樹:種植。


37. 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用作動詞,穿。


38. 豚:tún,小豬。


39. 彘:zhì,豬。


40. 畜:xù,畜養,飼養。


41. 無:通“毋”,不要。


42. 百畝之田: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勞動力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43. 奪:失,違背。


44. 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


45. 庠序:古代的鄉學。《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這裡指“闾”,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為闾。塾,闾中的學校。黨,五百戶為黨。庠,設在黨中的學校。術,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國,京城。學,大學。庠,xiánɡ。


46. 教:教化。


47. 申:反複陳述。


48. 孝悌:敬愛父母和兄長。悌,tì。


49. 義:道理。


50. 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


51. 負戴:負,背負着東西。戴,頭頂着東西。


52. 黎民:百姓。


53. 王:這裡用作動詞,為王,稱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歸順。


54.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


55. 食人食:前一個“食”,動詞,吃;後一個“食”,名詞,指食物。


56. 檢:檢點,制止、約束。


57. 塗:通“途”,道路。


58. 餓莩:餓死的人。莩,piǎo,同“殍”,餓死的人。


59. 發:指打開糧倉,赈濟百姓。


60. 歲:年歲、年成。


61. 罪:歸咎,歸罪。


62. 斯:則、那麼。


五.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内遇到饑荒,就把那裡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内;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憑自己隻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隻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産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裡,魚鼈之類的水産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産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複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赈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後,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六.寫作背景: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珂,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并稱“孔孟”,提倡“仁政””性善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春秋無義戰”。其言行主要記錄在語錄體散文《孟子》一書中。

戰國中期,封建制已經确立。各國諸侯争城奪地,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會禮制崩壞,劇烈動蕩。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時,連遭強秦重創,内憂外患,被迫遷都大梁。孟子應邀至魏,惠王迫不及待向孟子讨教治國強國之策,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孟子談問題時,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增強說服力。

七.基礎知識彙總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3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4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5


六.導語設計

《孟子》犀利,《莊子》恣肆,《荀子》渾厚,《韓非子》峻峭,被稱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初中時我們曾學過《孟子》二章,還記得其中的名句嗎?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孟子,看看《寡人之于國也》是如何體現他的仁政思想的。

七.問題設計

1. 孟子和梁惠王的談話由梁惠王的“民不加多”展開,梁惠王為何會有這樣的疑問?

2. 孟子所提“王道”主張的具體内容是什麼?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孟子的主張有何區别?

3.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今天有何現實意義?

4. 為什麼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是如何做到論辯的氣勢磅礴的?

八.主旨點睛

圍繞“民不加多”這一問題,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增多,而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能夠發展生産、安居樂業、受到教化,這樣方能“王天下”。

九.藝術特色

1.抑揚兼施,誘導啟發;

2.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3.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4.排比對偶,氣勢充沛。

(要求:你能一一舉出實例來嗎?)

十一.闆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課文目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學習指導)6


附:【問題設計參考答案】

1. 由當時特定曆史環境所決定。戰國時期,勞動力是富國強兵之本,各國君對外争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内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緻使兵員缺乏。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正是為了争奪勞動力。孟子正是利用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試圖引導他施行王道政治的。

2. “王道”即“仁政”,即“用仁義之心愛民”,“保民而王”換種說法,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具體内容包括:①不違農時(發展生産),使民生有保障;②施行教化(發展教育),使百姓知禮儀。

梁惠王:拆東牆補西牆,不解決根本問題,小恩小惠,不盡心;

孟子: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3. ①物質與精神并重,先養民再教民,倉廪實而知禮節;養民是基礎,教民是提升。

②統治者應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應善于反思,善于承認不足,嚴于律己,不推卸責任,是實行王道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證。

③“不違農時……材木不可勝用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④實現天下安甯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

4. 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易于接受:善打仗,以戰争作比;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殺之;

多處用排(比)(對)偶句式,增強氣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