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篆書以前稱為古文字。隸書以下稱今文字。可以說從隸書開始,已經基本奠定了楷書的偏旁部首形态。但隸書往往在某些結構上還殘留着一些篆書的特點。下面就《曹全碑》中出現的偏旁部首進行整理分析。
一、單、雙人旁
隸書中單、雙人旁的最大區别就是雙人旁的豎畫均為彎尾豎。單人旁首筆自左向右寫如尖長點,雙人旁部首筆多為出鋒點。
三、禾 示 牛
這幾種偏旁特點比較相近: 結構重心略高,體勢微微向右欹側,用筆左實右虛(這幾點在曹全碑的左偏旁中都有所表現,臨習時應特别注意)。這幾種偏旁中的豎畫形态有不同變化,懸針如祖、神等字,垂露如程、特等字。其他字例中也各有尖或圓的變化。
四、木
木作為左偏旁時,捺畫減弱如點,而撇畫仍有發揮之勢,常見如楊、槐、橄等字中的形态。像枉、相中的近于長撇的變化使用并不多。木在下則發揮橫畫,撇捺減弱成點。
類似的提手旁主要表現在彎尾豎,有時有較大的誇張,以便和右旁結構中的掠畫對稱呼應,如掖、扶。
五、三點水
三點分布均勻,方向呈輻射狀,各點形體略有變化,而中點稍長。曹全碑中的三點水旁大多呈欹側之勢,因此三點在輻射狀的組合中又都呈斜上之勢。
六、文、女
反文在字形結構中一般僅占一半或不足一半的位置,所以撇捺畫從體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斂。在撇撩畫之間,揀畫又稍占主導地位,發揮略強一些。與單獨的女字相比,可見女作為偏旁時主要筆畫都減弱收斂、注意其橫畫大緻要中分兩個斜折畫。
七、絞絲旁
隸書中的絞絲旁保留有較濃厚的篆書特點。特别是在上半部,除了略取方折形之外,幾乎和篆法相同,一般用三筆寫成。曹全碑中絞絲旁的下三點變化較多,主 要是根據右半結構來決定的,如紀、糾的右半結構小,三點也就短小,而續、繼的右半結構長大,三點也就相應延伸,使左右結構取得平衡。
八、耳
左右耳旁的形态大緻相同,在右時因位堂寬闊,形體略大一點。耳旁的折畫練習時先分兩筆寫(如邪、郊),熟練後可提筆轉鋒一次寫成。左耳旁的豎畫一般略長一些。
來自書法第一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