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郭良實
同一個漢字,在不同書家筆下,或者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有着不同的造型。在文字學上,把這種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稱之為異體字。今天我們來看看“虎”字有哪些異體字。
我們檢索異體字字典,發現“虎”字的楷書異體字多達三十餘種。從字形上加以辨析,大緻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由篆隸演化而來的“虎”從先秦古文字來看,“虎”頗具象形意味,有虎頭,虎身、虎足、虎尾。戰國文字中虎身、足、爪、尾的形态簡化為“人”形。小篆承續了這種寫法。《說文解字》:“虎,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屬皆從虎。”“虎足象人足”的說法,恐怕難以令人信服,有附會之嫌,一些學者對此也有評判。
“虎”字演變成圖例
沿着“虎”字演變的脈絡,不難看出其蛻變的過程。“
”這些寫法,在三國魏晉時期已經成為主流,以此為依據,又産生了許多相近的異體。散見于一些碑刻、法帖和字書當中。
字形選自《異體字字典》
二、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虎”字“虎”的寫法在隋唐時期的碑帖中才逐漸多了起來。之前的文獻中絕少見到。盡管這種寫法出現較晚,但經過顔元孫《幹祿字書》對其地位的确立,變成了唐代的正體字。《幹祿字書》認為“
”是通體,“虎”才是正體。顔元孫認為通體就是沿襲使用了很久,可用于書寫奏章和書信公文的字。而正體的字形必須有依據。正體可用于撰寫著作文章、科舉應試以及書寫豐碑巨制上的文字。
顔元孫《幹祿字書》“虎”
“虎”的字形顯然是上溯了小篆的形體。顔元孫的《幹祿字書》經其侄子顔真卿撰寫刊刻上石,傳播很廣,影響很大。“虎”的寫法也逐漸多了起來,唐以後“虎”“
”并行。
圖片選自《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
三、隸定《說文》古文“虎”形成的異體字“虎”字另有一組較為複雜的字形,其淵源出自《說文》中“虎”的古文。
《說文解字》中“虎”的古文
這兩個古文“虎”字,在隸定時又被寫成多種形式。如
、
、
、這等。甚至出現“虍”“鹿”構件混用的現象。
字形選自《異體字字典》
這類“虎”字僅收錄于一些字書,或見于一些佛教典籍。這種将古文直接寫成隸書或楷書的方法叫隸定,隸定産生了大量的異體字,也反映了人們維護漢字傳統的觀念。
在實用書寫領域,漢字演變是在保留必要構件的情況下,盡量做到從簡從速。在書法領域,審美又居首位。在這兩個維度之間,也有相互滲透和幹預。正是這兩股力量,使得漢字書法藝術向前不斷發展。
,聲明:旨在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