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王陽明思想區别?唐曉敏王陽明是思想家、教育家他當官很有政績,卻并不熱衷做官說過:“仕途如爛泥 ,忽入其中 ,鮮易複出”他以一生從事講學而自豪,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朱熹和王陽明思想區别?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唐曉敏
王陽明是思想家、教育家。他當官很有政績,卻并不熱衷做官。說過:“仕途如爛泥 ,忽入其中 ,鮮易複出”。他以一生從事講學而自豪。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與他的哲學有密切關系。王陽明哲學有一個核心觀念,就是“萬物一體”:“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這是儒家的重要觀念。王陽明的這一思想是對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思想和張載“民胞物與”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王陽明教育哲學的核心觀念是“緻良知”。良知二字語出孟子,孟子認為:“人之所不學而能,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 , 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這裡的 “良知 ”主要是指先驗和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王陽明認為良知良能不僅與生俱來, 乃是人心所自有 ;其次 ,良知具有普遍性,為人人所具有,不分古今與聖愚。不過,有些人的良知卻是被物欲所昏,因此需要“緻良知”。“緻”良知。王陽明緻良知之 “緻 ”包括兩層涵義 :一為“至”,即達到 ,并不表示知識經驗的增長 ,而以良知的自覺為目的 ;二為 “行 ”, 即推行實施,“決而行之者 ,緻知之謂也”。“緻良知”不單是認識問題,更是實踐的問題。即需要“做”。即涉及知與行、道德修養與社會實踐兩個方面。在這方面,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觀念。認為知與行是一體的。
為緻良知,王陽明特别強調立志的作用。立志即樹立理想和目标。王陽明認為:“志不立 ,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 ,如無航之舟 ,無銜之馬 ,漂蕩奔逸 ,終亦何所底乎?”這種觀念,很有價值。
王陽明的教育哲學思想,與詩歌有密切的關系。王陽明是哲學家也是詩人。目前,研究者對王陽明的詩教思想研究不多,而且主要是談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思想時才提及。其實,詩歌教育是王陽明教育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萬物一體”的思維方式,正是詩的思維方式。在詩歌中人與萬物是一體的,人對萬物有愛,有一種悲憫的情懷。日本學者鈴木大拙說:“井邊的牽牛花纏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為了珍惜一個弱小的生命,甯願去借水喝,如果沒有一顆悲憫的平常心,是難以做到的。小林一茶的詩“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蘇轼《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為鼠常留飯, 憐蛾不點燈。” 這就是詩人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