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張平平無奇的小紙片;它,詞句不多,通俗簡潔,卻字字珠玑;它,是頻頻出現在拔完牙的患者朋友圈的網紅;它,被牙醫和護士們交待了千百遍,然而總有那種“不聽不聽,醫生念經”的患者,在聽完交待的下一秒問道“啊?什麼?”它,就是拔牙須知,用盡可能簡短直白的字句教你如何在拔牙術後照顧好自己的“秘籍”。
患者的痛在于拔牙後不幸要看急診,才發現原因居然出在自己身上。醫生的痛則在于“所以那張紙條你沒看,我說的時候你也沒認真聽是嗎”。拔牙有一點跟看其他病完全不同,沒有一個其他科的醫生會讓患者敞着傷口回家,而拔牙很多時候留下的傷口是并沒有縫合的,因為不需要。不需要縫合不代表不需要處理,這個“敞着”的拔牙傷口在醫生處理結束後,是需要患者自己來保護好的,放飛自我一時爽,半夜急診牙椅躺。
拔牙術後出血是口腔急診的常客,有時候甚至占據急診量的“半壁江山”,“秘籍”中針對預防出血的内容也占了一大半。出血的原因通常是拔牙創中的血凝塊沒能形成好,或是血凝塊脫落。血凝塊就像貼在拔牙傷口上的一個粘鈎,時間不夠貼不緊,太早沾水又會掉,沒事老拽它也會掉,時間不到還不能正常使用。拔完牙之後,傷口上會放一個藥棉讓患者咬住止血,酌情需要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之後才能吐掉。有的患者呢,“嗬~呸~”,出診室門就吐了,咬一個小時當然不是随口說的,血凝塊哪有這麼快形成好;有的呢,才開始咬得挺好,不知不覺開始嚼起來了,棉球又不是口香糖,壓迫不到位出血就止不住;還有的呢,可能比較愛幹淨,“咦,棉球浸血了,換一個”,“咦,又浸血了”,“咦……”是不是很神奇,不斷更換棉球吸一個新鮮傷口的血那叫一個吸之不盡,出之不竭。到時間吐掉棉球後,拔牙創的進一步保護才剛開始,杜絕一切刺激它才能好好恢複。拔牙術後兩小時内不進食飲水,二十四小時内不刷牙漱口,不要吸傷口或用手指及其他物品去摳摸傷口,術後幾天内都應避免太硬、太燙或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使用吸管,這些全都是為了保護好傷口,保護傷口裡的血凝塊。有一點很受患者抗拒的是,拔牙術後不能反複吐口水,因為這個動作容易反複吮吸拔牙傷口引起出血,而患者的理由主要是嫌唾液中帶有血吞不下去,少部分人則是因為有吐痰習慣。臨床中,也經常會有患者抱怨“拔完牙出了好多血”,他們的展示方式一般也是“嗬~呸~”,然後指着那些一直咽不下去而蓄積起來的帶血絲的唾液。其實自然狀态下,唾液一直不知不覺就被大家咽了,為了不出血,大家還是克服一下心理障礙。
另外,根據拔牙情況的不同,患者術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以及腫脹反應,這是身體發生防禦反應的正常表現,不必為之緊張。相應的,醫生也會建議患者酌情用藥來對症治療,如果有什麼特别情況,也可以及時聯系專業醫護人員,或者及時就醫複診。通常在拔牙術前交待風險并發症時,醫生也會預先告知術後的可能反應及相關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醫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患者也遵醫囑注意照顧自己,才能保障做到安全第一。這份術後秘籍,你一定要了解。
文字:齊殿錦
責編:易 鋒
責編:陳 亮
排版:甘 為
【來源:長沙市口腔醫院宣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