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很強調對形勢的把握,在關于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上,黃石公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走不視地者颠。”一個有理想的人行走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但是,他要能夠辯證地看待現實社會中的複雜,坦然接受這種不完美的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同時,也積極地改變自己,适應社會。這正是其“機敏”之處,是生存的智慧。理想和現實絕對是有差距的,理想不管有多完美,一旦碰到了現實生活。再完美的理想也必須适度地妥協,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就就好像隻顧走路但卻不看路一樣,一定會跌倒。
春秋末年,各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争。孔子是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極力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恢複過去周朝的禮制。他認為統治者隻有用“仁義”來感化百姓,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恢複禮制,天下才會安甯。
為此,他曾周遊列國,向各諸侯國國君“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并希望他們采納。遺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張并不像他的教育思想那樣受人敬佩和歡迎,因而到處碰壁。
有一次,孔子帶着學生準備到衛國去遊說,學生顔回便去問魯國一個名叫太師金的官吏:“我的老師孔子到處遊說,勸谏别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張,可是卻到處碰壁。這次去衛國,你看情況會怎樣?"
太師金搖頭說:"我看結果還是不行。現在戰亂四起,各國國君為了争奪地盤都忙着打仗,對你老師的仁義道德非常反感,誰會去聽不合時宜的說教呢?先前蔡、陳兩國之行就是如此。這次他到衛國去遊說,肯定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太師金又舉例作進一步解釋:"船是水裡最好的運輸工具,車是陸地上最好的運輸工具,但是硬要把船弄到陸地上來運貨,就是白費力氣,一點用也沒有。你的老師要去衛國遊說,好比是把船弄到陸地上去運貨一樣,結果不但勞而無功,還可能會招災惹禍。你們不要忘了去陳國的教訓,那時你們到陳國時不是就沒人理睬你們,而且七天都張羅不到飯吃嗎?"
顔回回憶起那次去陳國的情景,不禁有些擔心。他回去把此事告訴老師孔子,孔子也深有感觸,但是他還是決定去衛國。結果,依然是碰壁而歸。
雖然孔子所推行的“仁義道德”,是恢複禮利的政治主張,但是事與願違的是,當時的諸侯個個利欲熏心,隻見眼前的私利。每一個諸侯都希望成就自己的霸業,當然不可能聽得進去孔子所說的方法,将權力交還給周天子,恢複舊禮制。
在這種情況下,陳、蔡兩國會視孔子所言為剝奪自己利益的蠱感之言,對待他相當不禮貌,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太師金看透了諸侯們的野心,才會勸顔回不必再白費力氣。
盡管孔子不輕易放棄,認為隻要有機會,就算成效不彰也要碰碰運氣,但是結局早在太師金的預料之中。
很多人之所以會在殘酷的社會中一再失敗,原因就像太師金所說的“硬要把河裡的船弄到陸地上來運貨”,經常這樣做,就不能成功。
人當然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但是在實現理想的時候,也要兼顧現實,既要講究方法,也要懂得靈活變通,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否則,就會淪為食古不化的失敗者,成為衆人譏笑的對象。
大家好,我是:“李雨躍龍門”,人生路也是一條追尋自愈的路,勤讀書,善冥想,練習靜心養性,從而自律自強。堅持每日閱讀,分享好文。願你我皆活得通透,生命不止,追尋不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評論,點贊、加轉發。也祝福各位親們永遠幸福、健康、開心、快樂[比心][比心][比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