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出身于滿洲鑲黃旗包衣,其父為大學士高斌,高佳氏原本姓高,因此在乾隆朝時通常被稱為高貴妃或貴妃高氏。嘉慶二十二年,嘉慶皇帝将慧賢皇貴妃高氏的母家姓氏由高氏擡為高佳氏。高氏是乾隆朝首位貴妃,亦是乾隆朝首位皇貴妃,高氏一生與乾隆皇帝相伴十數年,深得乾隆皇帝寵愛,但是卻始終沒能生下子嗣。乾隆十年正月,高氏病逝,乾隆皇帝親谥其為慧賢皇貴妃。
慧賢皇貴妃高氏雖然姓高,可是相對于清朝後宮之中衆多高貴的滿蒙軍旗出身的後妃而言,高氏的出身卻屬實算不上高,因此高氏在雍正中期嫁給當時還是寶親王的乾隆皇帝時,隻是一個低等的侍妾身份。高氏母家直到雍正十三年時仍是滿洲鑲黃旗的包衣奴才。這也是高氏初入寶親王府時隻是一個格格(低等侍妾)的原因。而高氏的命運卻在雍正十二年時得到了改變,這一年,雍正皇帝因為高氏之父高斌有功而将還是侍妾的高氏提拔為寶親王側福晉。
雍正十三年八月,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駕崩,九月,寶親王弘曆繼位,福晉富察氏被封為皇後,側福晉高氏則被封為貴妃,而當初與高氏同在潛邸為側福晉的輝發那拉氏則隻被封為了娴妃,高氏此時已經超越了輝發那拉氏,成為當時後宮之中地位僅次于富察皇後的二号人物。
高氏不僅位份尊貴,而且深受乾隆皇帝寵愛,乾隆皇帝為了凸顯高氏的位份尊貴和與衆不同,因此在高氏冊封貴妃的冊封禮上,特意曉谕六宮,稱高氏享有了公主王福晉和三品以上命婦到她的寝宮向她跪拜叩頭朝賀的禮儀,而之後由嫔位妃位逐級晉升為貴妃的嫔妃們則不能享受這種待遇,後來乾隆皇帝的娴貴妃、純貴妃、嘉貴妃、忻貴妃等嫔妃冊封貴妃後,就沒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
高氏多才多藝,不僅頗通詩書,還彈得一手好琵琶,宮中嫔妃乃至樂府之中都無人能及,乾隆皇帝在處理完繁重的朝政事務後,總是喜歡到高氏居住的鐘粹宮坐坐,高氏也經常會為為乾隆皇帝彈奏琵琶,為其纾解壓力,乾隆皇帝閑時還經常與高氏談古論今,對于古來聖賢之事,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氏都能夠一一對答,這讓喜好漢族文化的乾隆皇帝既驚喜又贊歎。
在乾隆朝初期,高氏可以說是乾隆皇帝最為寵愛的妃子,可是聖眷優渥的高氏卻始終沒能為乾隆皇帝生下一兒半女。根據史料記載,高氏身體一直不好,從乾隆初年開始便一直服用中成藥,到了乾隆八年時已經時藥不離身。根據《清史·後妃傳》記載,高氏曾先後兩次懷有身孕,但是因為身體羸弱,最終兩個孩子都胎死腹中,沒能生下,對于高氏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乾隆十年,高氏病重,雖經太醫多方診治,仍不見好轉,情急亂投醫的乾隆皇帝因此決定将高氏晉為皇貴妃,乾隆皇帝希望此舉能夠為病重的高氏沖喜,使其日漸沉重的病勢得到好轉。然而乾隆皇帝的這番苦心最終沒能留住高氏的性命。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高氏被晉封為皇貴妃後的第二天,皇貴妃高氏病逝,由于曆史沒有明确記載高氏的出生年份,因此高氏病逝時,終年不詳,但是根據推算,高氏的年紀應該在三十歲左右。
高氏病逝後,乾隆皇帝十分悲痛,不僅親谥其為慧賢皇貴妃,還寫下了大量悼念高氏的詩詞,直到乾隆皇帝晚年,每每提起高氏,仍十分傷心。乾隆帝還曾在清東陵所在地遵化為高氏的父親賜予了近鄰山陵的墳地,使得長眠地下的慧賢皇貴妃能在父母過世後與其長久相望。
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百年之後的萬年吉地裕陵竣工,乾隆皇帝将慧賢皇貴妃高氏與皇後富察氏與哲憫皇貴妃一同葬入裕陵地宮,慧賢皇貴妃高氏也是與乾隆皇帝合葬的五位後妃之一。
慧賢皇貴妃之所以受寵,首先要具備的一定是美顔的容貌,然而想要拴住風流天子乾隆的心,光靠美貌顯然是不夠的,慧賢皇貴妃的聰慧異常、知書達理也是其長期受寵的重要原因,而高氏的父親在朝堂之上為乾隆皇帝所以倚重,也是高氏即便無兒無女也能穩坐貴妃之位十年的重要緣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