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放眼全球,世界各國的資源分布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狀态。比如有的國家石油資源豐富,家家住豪宅開好車,但是卻極度缺少淡水資源;有的國家淡水資源充沛,卻隻能依靠傳統的小農經濟過活,沒有任何油氣資源。不過若是要石油資源和淡水資源哪個更重要,恐怕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出抉擇,不過對于那些嘗過缺水滋味的國家來說,淡水資源的重要性遠勝一切。世界上就有這麼一個國家,雖然是沿海國,境内卻沒有任何河流與湖泊,是完完全全的“無水之國”,獲取淡水都要看鄰國臉色。更令人驚異的是,這個國家如今非但沒有為缺水而發愁,反倒富得流油。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這個國家就是位于波斯灣西北部的科威特。科威特的國土面積約為1.7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410萬,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科威特境内沒有泉、沒有河、沒有江、沒有湖,水資源極其匮乏,雖然有着漫長的海岸線,然而海水并不能直接飲用,因此科威特人長期都生活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中。另一方面,由于地處氣候炎熱幹旱的阿拉伯半島,科威特的全年降雨量不足110毫米,而該國的全年蒸發量卻高達為2000毫米,兩者之間相差甚遠。或許有人會想到開采地下水,然而由于科威特靠近海洋,地下水都又鹹又苦,根本無法直接飲用或用以灌溉。正因如此,科威特幾乎全部農産品都需要進口。
▲左上角為科威特國
曆史上,科威特先後被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征服,後來又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科威特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正式獨立建國。建國後,科威特人實在受不了水資源短缺的痛苦,咬緊牙關積攢了大筆資金,然後從國外引進大量機械設備,逐步建立起海水淡化工廠,為國民提供日常使用的淡水。對于這些淡水資源,科威特分為兩種方式進行輸送,一是由水廠将潔淨淡水輸送到每個居民家中的水箱中,供他們日常洗浴;二是在各居民區設置飲水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專人為他們補充飲用水,供居民日常飲用。通過這兩種渠道,科威特政府對于淡水資源的管理不僅實現了高效方便,同時也能保證水質和利用率,最大程度地減少浪費。
▲科威特海水淡化工廠
截止目前,科威特每日海水淡化量高達28萬噸,占每日世界海水淡化量的十分之一。不過這些淡化水雖然看起來為數不少,然而也僅僅隻能滿足科威特100萬人的正常用水需求。無奈之下,科威特政府隻好放低身段,向伊拉克方面購買淡水。伊拉克作為科威特的鄰國,境内水網密布、河流衆多,淡水資源非常豐富,科威特完全可以在不影響伊拉克本國用水的情況下夠得大量淡水,足以供應全體國民和各工業部門。
▲科威特境内油田
衆所周知,海水淡水成本極高,加工一噸淡水至少需要花費三十美分,再算上分配、輸送和銷售,資金消耗非常厲害。雖然向鄰國買水價格相對要便宜些,但由于需求量巨大,加上還要長途運輸,建設各類管道和分配站也要耗費為數不菲的資金。那麼,科威特作為一個小國,哪裡有這麼多錢呢?原來,科威特雖然面積不大、土地貧瘠,卻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約占全球總儲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全球第四。依靠這些石油,科威特獲得了巨額财富,國家财政非常充裕。截止到2018年,科威特人均GDP高達3.42萬美元,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正因為如此,科威特才有足夠資金去購買伊拉克的淡水,并不斷發展海水淡化技術。
▲“海灣戰争”美軍舊照
對于科威特這個日益富裕的鄰居,伊拉克方面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科威特本來屬于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也屬于伊拉克。然而科威特趁着戰争獨立出去,将石油資源也一并帶走。然而伊拉克卻忘了,當初科威特乃是一個獨立國家,是伊拉克在1990年強行以戰争手段将其吞并被設為國内第19個省的。“海灣戰争”爆發後,美國介入,伊拉克被打成一片廢墟。戰敗後的伊拉克雄風不再,加上還有美國在科威特背後撐腰,伊拉克再也不敢挑釁生事,隻能乖乖賣水。就這樣,科威特賣着油買着水,繼續過着富裕舒适的生活,和伊拉克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參考資料:
《列國志:科威特》趣觀曆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曆史。
歡迎加入世界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開拓眼界、積累談資、結交知己、收獲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