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修正主義是好的嗎

修正主義是好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4 17:28:42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完美主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一條回答是這樣寫的:“我會過分執著,一遍遍的确認做過的事情,保證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但這種執着并不是堅持,每當我認為未來已經達不到想要的目标,我會立即放棄,并陷入深深的絕望。”

回答雖然不是高贊,但是瞬間擊中了我的心,“完美主義”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完美嗎?我想答案是“未必”。

修正主義是好的嗎(修正主義比完美主義)1

紮西拉姆.多多在《喃喃》裡寫道:“如果可以接受自己也不那麼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飾了。”

是的,每個人都不是生而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使自己變得完美的第一步。

01 “完美”是成功的“絆腳石”

事事追求完美,會讓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不必要的準備工作上,遲遲得不到想要的工作成果。

小張就是這樣一個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注重制定計劃。

有一陣她對演講感興趣,于是在床頭堆起一米多高的演講與口才類書籍,準備把書看完再訓練演講能力;有一陣她想提高烹饪水平,于是下載了一堆美食博主教授烹饪的視頻,準備把視頻一一學會才開始下廚;還有一回她想考注冊會計師,于是到處收集注會工作方面的資訊,三年過去還沒有開始學習……以至于三十出頭的年紀,卻總歎一事無成。

在成功學裡有個著名的“一萬個小時法則”,即要在某一領域達到一流水平,至少需要一萬個小時的練習。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有多年工作或學習的經驗,為什麼成為專家的人卻寥寥無幾呢?

作家金川顕教在他的著作《高效行動力:從想到到做到的持續行動術》第一章中揭示了答案:這一萬個小時裡面并不包括“輸入”的時間……因為隻有将這一萬個小時全部用來進行“輸出”,才能達到一流水平。

實踐出真知,金川顕教所謂的“輸出”指的正是實踐。小張雖然充滿鬥志,也看似付諸于實踐,但是她的努力隻流于表面,也就從來沒有獲得過有益的提升。

Tal在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裡面說:“我讀了研究報告,反省個人經曆,我知道完美主義對我百害無益,有損于我的健康。”

完美主義讓我們在準備階段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認為這個階段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方面可能會讓我們駐足不前,另一方面還可能會讓我們坐失良機。

李倩和潇潇一起幹銷售,每次拿到潛在客戶的資料時,李倩總是針對客戶的特點認真研讀銷售手冊,花費幾天時間制定公關策略。而潇潇隻是簡單了解一下客戶的大緻情況就着手溝通事宜,大膽向客戶打電話進行推銷。試用期結束後,李倩的業績非常慘淡,而潇潇卻拿下了好幾個單子,成功轉正入職。

在聽到錄取結果時,李倩憤憤的說:“還不是因為我的銷售手冊沒有潇潇的細緻,派給我的客戶也沒有她的容易說服,我隻是運氣不好罷了。”殊不知,正是完美主義讓她錯失了勝出的良機。

修正主義是好的嗎(修正主義比完美主義)2

02 放棄“完美”,才能靠近“完美”

山本文緒在《藍另一種藍》裡說:“人有的時候真是奇怪,選擇了的會後悔,放棄了的會遺憾,但是完美隻能是一種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種存在。”

我曾是個完美主義的人,一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完美主義促使我将自己的遣詞造句、行文結構和主題立意與優秀作品進行對比,然後因為自己寫的差強人意,就在内心判定自己寫作水平差,沒有辦法寫出讓人滿意的作品,從而拖延、放棄寫作計劃,導緻自己很難寫完一篇稿子。

究其原因,完美主義讓我給自己設立了過高的标準,讓自己産生不切實際的預期。一旦發現自己的成果達不到預期的要求,我就會對自己産生懷疑和不滿,從而扼殺堅持下去的積極性。

心理學上有一種“漏掉的瓦片效應”:一棟房子頂上鋪滿了瓦片,大部分排得整齊有序,但偶爾會有漏掉的。有的人在看房頂時,不是看鋪得很好很整齊的部分,而是專看那一塊鋪漏了的瓦片。

這個效應用來比喻那些凡事專挑自己的缺點,總是愛自我為難的人。他們習慣于拿自己的缺點與别人的優點去進行比較,對自己的優點卻視若無睹。

如果放棄對“完美”的執念,正視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們反而能夠更從容的接近完美。

《非你莫屬》有一期節目來了一個自稱追求完美的求職者,華藝傳媒創始人杜子建當場給出建議:“我覺得你要放棄完美,你為什麼要追求完美呢?如果你現在把‘完美 ’這兩個字丢掉了,你應該是完美的”。

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赢得第66屆金球獎的4個獎項,但導演丹尼·博伊爾卻在一場記者會上說:“我不得不承認,影片不夠完美。”然而,就是這部讓導演覺得不完美的電影受到了衆多評獎組織的青睐,可見,“不完美”并不能阻礙我們成功。

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完美”,永遠隻存在于你的計劃、想象之中,一旦開始行動,必然會打破“完美”。

03 “修正主義”比“完美主義”更重要

作家莫言曾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欠;樹上的果實,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的話揭露了一個道理:“不完美”是常态,我們隻有破除了對“完美”的執念,才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更接近圓滿。

那我們應該怎樣克服“完美主義”呢?

金川顕教指出:事後修正運行軌道,是通往成功的捷徑。首先進行最小限度的輸入,接着馬上開始進行輸出,之後再輸入不足的知識,最後再重新審視和反思。

能夠靈活機動地修正運行軌道,才能獲得成功的眷顧,嘗試過後如果出現錯誤,我們就會尋找解決方案,針對性的補足自己的短闆。失敗讓我們記憶深刻,以後碰到相似的情形時必定會處理得更好。

有個網友曾經分享過一句話:即使是飛機,也不是按照直線飛抵目的地的。

是的,飛機一躍千裡,也會因外界或自身的因素不斷調整方向和速度,隻要整體上是不斷前進的,都比站在原地更有意義

機器如此,人也亦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