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群衆幸福滿滿

鄉村群衆幸福滿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4 06:21:09

鄉村群衆幸福滿滿?來源:【長興新聞網】統籌城鄉 小鄉村裡話幸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鄉村群衆幸福滿滿?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鄉村群衆幸福滿滿(小鄉村裡話幸福)1

鄉村群衆幸福滿滿

來源:【長興新聞網】

統籌城鄉 小鄉村裡話幸福

最美五月天,滿眼新綠,長興處處充滿生機活力。

呂山鄉胥倉村的蘆筍基地裡,掀開大棚薄膜,綠油油的蘆筍長勢喜人,頭戴遮陽帽的唐紅忙碌其中,幹勁十足。作為低收入農戶,這幾年,這一棵棵小小的蘆筍寄托了她增收的希望。

在長興,蔬菜基地、果園、産業園……這樣的希望處處湧動。

實現共同富裕,“城鄉居民收入”是繞不過去的關鍵指标之一。

近幾年,長興探索農村閑置資産盤活、推進“十百千萬”産業幫扶工程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畫出鄉村“共富圈”。數據顯示,2021年城鄉收入比由上年的1.651:1縮小為1.625:1,不但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50:1也低于全市的1.646:1,城鄉協調發展穩步推進。

長興的城鄉統籌實踐,正轉化為當地百姓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如今的生活不比城裡差”成了廣大農民由衷的心聲。

推動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能掉隊

20年前,唐紅舉家離開重慶奉節,移民來到胥倉村。

年歲推移,公婆和父親都已八十多歲,身體每況愈下,每年看病吃藥就要花費4~5萬元;家中還有兩個孩子,小兒子出生時被檢查出先天性心髒病,剛滿月就花去了8萬多元的手術費,後期的各種護理費對一家來說更是天文數字。老公沒有文化和技術,又幹不了重活,隻能到企業幹些雜活,每月隻有一千多元的工資,在照顧一家老小之餘,唐紅也隻能找點零活,生計成了全家最大的問題,生活壓得她喘不過氣。

2018年,長興啟動了“十百千萬”産業幫扶工程,唐紅享受到了其中的紅利。村裡免費為她提供了6.3畝大棚種植蘆筍。開始種不好,鄉裡派專家到大棚指導;農忙時來不及,黨員志願者上門幫忙采摘;銷售更不用愁,由蘆筍聯合社和呂山供銷社包銷。

當年一家淨收入就多了3.5萬元。2019年,除了原來的蘆筍大棚,政府又在湖羊共富基地提供了羊舍和10隻小羊羔,手把手教導怎麼養羊,到了年底,通過鄉裡的湖羊義賣,又多了1.8萬元。多份收入,讓唐紅每年增收5萬元以上。

不僅如此,随着胥倉村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唐紅一家搬進了新農村,嶄新的房子開啟了唐紅一家的新生活。從低收入農戶到穩步增收,唐紅開始笑對人生。

“一人好不是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長興正通過大戶帶小戶、基地孵化幫扶、自主發展等多種方式合力幫扶、抱團發展,不斷增強低收入農戶增收緻富的内生動力和技能本領,也點燃低收入農戶“加油幹”的熱情,一萬多低收入農戶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攜手前行。截至2021年年底,全縣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萬元,同比增幅達16%。

實踐證明,在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中,在“等靠要”向“加油幹”的奮進中,在“領着幹、跟着學、齊參與、共緻富”的氛圍中,補齊低收入群體短闆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打開産村融合發展“緻富密碼”

曾幾何時,大量農民前赴後繼奔赴城市,追求城市的巨大紅利和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務。但這樣的現象在近幾年有了改變。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大概有500萬人從城市回到農村,這是曆史上首次出現農村勞動力回流的現象。

在長興,這種勢頭同樣明顯。

蔣彩虹,水口鄉顧渚村農家樂業主。30出頭的她曾經築夢大都市,大學畢業之後她留在了甯波從事酒店管理工作,從實習生到經理,當時每月8000多元的工資足以讓她養活自己,加上丈夫的那部分,他們甚至打算在甯波買房定居。

彼時,父母在水口經營着一家農家樂,但檔次偏低、顧客要求高,身心疲憊的老兩口打算關門另謀出路。

那是在2017年,水口的鄉村旅遊已經小有規模,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也已慢慢優化,再也不是蔣彩虹印象中那個沉寂的小山村。

于是,她和丈夫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回鄉接手改造農家樂。事實證明,這樣的決定很正确。如今,她和丈夫一人經營一家農家樂,年收入超百萬元,一家人其樂融融。

事實上,在顧渚,很多“蔣彩虹”從外出打工回到了家鄉,依托茶文化景區,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和鄉村旅遊相關的職業,村裡擁有各類鄉村民宿(農家樂)600 餘家,吸收全村勞動力近80%,帶動了農産品的銷售、服務業的發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50%以上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營業額超100萬元,戶均營業額超70萬元,戶均淨收益27萬元。

可見,鄉村振興為農村帶來了新動力,一批新鄉村産業的出現讓農村的利益增長點不斷攀升,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更好的工作條件吸引農民回歸家鄉、增收緻富。

如今,水口的民宿産業、泗安的苗木産業、洪橋的河蟹産業、龍山街道的楊梅産業、呂山的湖羊産業、畫溪街道的葡萄産業……長興村村融合發展第二、第三産業,快速帶動農村的各項發展,而相配套的現代管理、種植技術的培訓、普及,讓農民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模式,成為新型農民。

産業支撐、技術加持,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數據顯示,2021年我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44元,同比增長9.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10元,同比增長11.4%,高于上年4.2個百分點,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如今,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快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的産業發展模式,正成為破解城鄉差距的“富民密碼”和重塑城鄉格局的“關鍵一招”。以土地為重點的鄉村集成改革,為更高層次的城鄉統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建設城鄉一體化“優享長興”

鄉村百姓幸福感的提升,來源于不斷增長的收入,也來源于優質的生活配套。長期以來,“二元結構”如同一座大山橫亘在城鄉之間,即便是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省份也不例外。如何盡快補齊優質公共服務供給的短闆,是邁向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要課題。

在小浦鎮方一村,每逢下午5點半,蔣偉的兒子都會翹首等待下班的父母。蔣偉在長興一企業工作,最近3年,他把家從城裡搬回了方一村。每天上下班30分鐘的車程成了他享受的過程,“道路寬闊、兩邊綠樹成蔭,目之所及皆是景。”确實,“村在林中、屋在樹中、人在畫中”,已經成為方一村的真實寫照。“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在村道散散步,和村民們聊聊天,感覺在村裡走一走,一天的疲憊感就沒了。家裡缺生活用品,不用開車,走兩步就能買到。”蔣偉細數着生活在鄉村的便利。

“以前大家都往城裡跑,現在城裡人羨慕農村人,環境好、空氣優、生活便利。而且我們還有鄉村博物館、農家書屋,籃球場、足球場,鄉親們可以看書、下棋、跳廣場舞,城裡有的我們都有。”77歲的蔣明堂見人就誇自己的家鄉。

在長興大地,這幾年,不光方一村,民生工程的春風吹進了各個鄉村的角落,展開了城鄉一體的喜人畫卷。在這裡,百姓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勞有所得……

可以感受到,從美麗鄉村到共同富裕建設,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有效擴大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有效破解優質公共服務共享難題”“以數字化改革推動公共服務質效顯著提升”等文章正加快書寫,優質共享的幸福圖景正逐漸增多。

”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建設共同富裕同樣不能掉隊。我們将聚焦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擴中提低,聚力聚焦品質生活,全力建設優享指數更高的城鄉一體化‘優享長興’。”縣發改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陳雪峰說道。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有殷實繁榮的産業基礎“積蓄人”,有治理有效的社會環境“塑造人”,有舒适靓麗的幸福家園“涵養人”。長興,正勾勒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模樣,讓全體人民更好地享受高品質生活……

編輯:張彪

本文來自【長興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