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大家都聽過,但是具體治哪裡的水,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不過這個故事既然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那麼《山海經》中就一定會有線索,翻讀《山海經》,很多人發現關于大禹治水有3條線索,并且都指向同一個地方。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防治水災,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于是鲧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鲧接受任務後,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但是這項工程他做了九年也沒有把洪水制止住,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
後來等舜帝繼位以後,便任用鲧的兒子禹治水。大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鲧“圍堵障”為“疏順導滞”的方法,最後平息了水患。
在曆史資料中曾記載,“大禹治水”是将天下分區域進行治理。大禹吸取了父親治水的教訓,改堵截為疏導,就是把洪水流向的地方開辟出一條水路來,讓洪水可以順流而下,而鑿開的這條水路的地方就是一個叫龍門的地方。
這個龍門現在就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由于這裡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那麼問題來了,以夏朝的施工水平,是絕對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程。
不過還有傳說,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而是治的海侵,也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
《孟子·滕文公》中說:
“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
大家都知道中華大地上的江河,都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狀況,隻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但據《史記》記載,大禹治水共疏導了九條河流,再加上今天的地理知識可知,大禹當年治理的水域分别為黃河、長江、淮河和注入沙漠之中的弱水。
最後,我們來說說在《山海經》中關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山海經·海外北經》的記載中,大禹治水的過程中遇到了血液有毒的相柳。大禹斬殺了相柳,并用泥土覆蓋其血迹,而這個地方後來被稱為衆帝台。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衆帝台的位置在昆侖之北。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大禹治水到底發生在哪裡,隻需要找到昆侖山、衆帝台和相柳死地這三個線索就可以了。
那這三個地方到底在哪呢?著名的學者宮玉海教授研究提出,《山海經》記載的昆侖山其實是非洲的肯尼亞,他認為昆侖山和肯尼亞的英文單詞發音一樣。
而且肯尼亞周邊有乞力馬紮羅山對應炎火山,東非大裂谷對應弱水之淵。肯尼亞的北方又是埃及。他認為《山海經》記載的衆帝台很可能就是埃及金字塔。
而金字塔裡保存的是曆代埃及法老的遺體,也就是衆帝,至于相柳的死地,血液讓土壤寸草不生,不就是說的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嗎?因此,宮玉海教授認為大禹治水其實是在非洲。當然,對于這些曆史之謎,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好了,不必太過較真。
不過,随着時代的發展和變遷我們的确需要思考這些神話故事的真正意義了。所以,在這裡我建議大家讀一讀這本千古奇書《山海經》,因為它不僅僅是經典神話故事的鼻祖,也是一本十分受專家學者喜愛的書。
不過想要看的朋友,應該都有一個擔心,那就是怕看不懂裡面的文言文,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圖解版山海經》,這套書是全注全譯白話文版本。本書全譯無删減,語言平實,不至于佶屈聱牙,讀起來費勁。還有詳細注釋,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本書。
最主要的,就是這本書配有精美的插圖,将《山海經》世界演繹得活靈活現,全面呈現了這部美輪美奂的古老書籍
沒事的時候,拿起這本書來讀一讀,探索一下《山海經》中古靈精怪的秘密。增強古典文化修養,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看完還可以将其中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圖片就可以購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