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一個選擇題,公交車上就剩最後一排有空座位,但是第一個和第五個位置已經有兩個陌生人坐着了,這時候的你,會選擇坐在哪裡呢?
我想不隻是檸檬,也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三個位置吧,原因很簡單,互不打擾。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個人空間效應”,就是說,與人交往時,我們都需要自己的個人空間,這個個人空間一般是不容侵犯的,但又不是無限大的,總之,就是一個讓自己和他人都舒适的空間。
那麼,人和人之間到底要存在多大空間才能感到舒服呢?今天檸檬就和大家一起來談論這個話題。
心理學教授經過大量的研究後,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人際空間”理論,就是說人們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會随着他們所處環境和交往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45 厘米以内的接觸,是親密距離。這時,人們互相傳遞信息的方式不僅包括語言,還有身體接觸等外表動作。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甚至肌膚相親,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
一般隻有情侶、家人、朋友才被允許進入這個私人空間,外人闖入會引起我們強烈的不安。比如在擁擠的公共汽車、地鐵和電梯上,由于人群的擁擠,親密距離常常遭到侵犯。這種時候,我們要盡可能地在心理上保護自己的空間距離。比如避免眼神同他人接觸,用胳膊護住自己身體,身體不随意動彈,在電梯裡擡頭看樓層号碼等。
45 厘米到 120 厘米,是個人距離。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别的關系。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經常保持的距離。
120 厘米到 370 厘米,是社交距離。就比如辦公室裡,一起工作的人們總是保持着這種距離交談,或者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寒暄時也會保持這一距離,這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重要人物的桌子通常很大,緻使他人與他談話時保持相當的距離。
370 厘米到 750 厘米,是公衆距離。公衆距離是産生空間勢力圈意識的最大距離。一般作報告、講課、表演等都屬于此範圍。
關于個人空間,還有很多有趣的研究和發現。比如有心理學家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保持他人與自己距離的遠近有不同的偏好,南歐人比中歐人和北歐人彼此靠得更近,猶太人比法國人、北美人靠得更近。
有人曾幽默地舉過這麼一個例子:當一位習慣于近距離的阿拉伯人跟一個習慣于遠距離的英國人走路時,他們會像拉風琴一樣,一前一後、忽遠忽近地展開“拉鋸戰”,場面非常有趣。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女人比男人在交談時更習慣離得近一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通常會看到兩個女生手牽手地走路,卻不會看到兩個男生有這樣的相處方式。
當然,除了種族和性别會影響個人空間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密度也會發揮作用。一般來說,雙方關系越親密,就會站得越近,雙方對個人空間的要求也會降低,而相對陌生的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站得遠一些。如果一個人想和你交朋友,在談話時他會離你近一些,如果你讨厭他,你可能會下意識地向後挪一挪。
俗話說,距離産生美。所以,我們在和别人交往時,要根據不同的場合,在空間上和别人保持合适的距離,給對方留有一定的個人空間。否則,就是一種“冒犯”,會讓對方厭煩,這也是我們所說的“超限”。
事實上,任何事物過度了都是不好的,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超限”而讓人心生厭煩,這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處于下風,影響自己人際關系的建立。
本文節選自《姑娘,願你與這個世界愉快相處》,作者檸檬心理,想了解更多點擊右上角關注小錢愛讀書,每天學點新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