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俗話有兩個出處,一是《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典故,家喻戶曉,然而,僅憑越王勾踐的一己之力,并不足以除掉吳王夫差,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四大美女之一貂蟬以身許國。除此之外,越王勾踐的兩大謀臣文種和範蠡,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越王滅掉吳國之後,範蠡曾寫信勸告文種歸隐,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自持功高,不聽規勸,最終因越王聽信讒言,疑心病發而被殺。
這句俗話的另一個出處,是《史記·淮陰侯列傳》,其中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而說這句話的,則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俗話仿佛一個咒語般,遭此厄運的人,不在少數,除了上文所說的文種和韓信,還有白起、伍子胥、吳起,李牧、商鞅、周亞夫……
能夠逃此厄運的,除了蕭何、範蠡之外,便是劉伯溫了。
人們常見劉伯溫與諸葛亮并談,認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淺草君是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
劉伯溫的人生際遇,前半生與諸葛亮,有許多相似之處。
劉伯溫本名“劉基”,祖籍為浙江溫州文成縣(麗水青田縣)南田鎮武陽村,其天資聰慧,從小便被譽為神童,十二歲便考取了秀才,十四歲則能夠将儒家典籍《春秋》倒背如流,二十三歲,就已經考取了進士。
古代學而優則仕,然而,由于身處元末,在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時局之下,年輕的劉伯溫考取進士後,并沒有立馬入朝為官,而是居家賦閑整整三年,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高安,現今隸屬于江西省宜春市。
雖然劉伯溫為正八品的小官,但是他為官一方,造福一方,高安縣在劉伯溫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然而,由于劉伯溫過于剛正不阿,在官場上受到排擠,僅僅一年時間,劉伯溫便辭去官職,找了一處隐居,過上了長達十年的隐居生活。
劉伯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有人向朱元璋舉薦劉伯溫,如劉備三顧茅廬般,朱元璋曾百般邀請劉伯溫出師,在劉伯溫36歲那年,他決定入世,追随朱元璋一統天下,在劉伯溫的協助之下,朱元璋除掉了陳友諒、張士誠,用了八年的時間,一統天下,建立明朝。
朱元璋登基後,對一衆官員論功行賞,其中,劉伯溫被任命為“太史令”,為正一品,官居要職。此一時,彼一時,朱元璋與劉伯溫之間的君臣關系,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明朝建立初期,劉伯溫協助朱元璋建設和鞏固政權,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漸漸地,劉伯溫便有點“功高震主”了,再加上讒言不斷湧入朱元璋的耳中,真假難辨,朱元璋繼而對身邊包括劉伯溫在内的一衆大臣,産生了疑心。
明朝初期,一共封了三十位功臣,其中就有十四位,被朱元璋所殺,在除掉藍玉、徐達等人之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的厄運,将要降臨在劉伯溫頭上。
劉伯溫決定功成身退,一場大病,讓劉伯溫有理由告老還鄉。然而,此時已經有點為時已晚,即使告老還鄉,也無法泯滅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疑心和戒備,于是,朱元璋暗中派人去調查,看看劉伯溫葫蘆裡買的是什麼藥?
劉伯溫早有預料,想起了一計來應對,當朱元璋派遣的手下來到劉伯溫老家時,發現周圍的人都頭裹白布,在為劉伯溫辦理喪事,于是他們向朱元璋回禀劉伯溫已經駕鶴西去。
劉伯溫的“假死”計謀并沒有奏效,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劉伯溫老家走一遭,途中,遇到了一座破葫蘆廟,這讓朱元璋想起在大相國寺當和尚的過往,便信步走入這座破葫蘆廟,映入眼簾的是一首絕句——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一看,便預料到是劉伯溫告老還鄉時,同樣經過葫蘆廟所題的,詩以明志,看到這首詩後,朱元璋恍然大悟,掉頭回京城,饒過了劉伯溫。
詩中的一句“得道多助失道亡”,也成為了千古名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