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旅遊感受?當得知我要去印度尼西亞的時候,很多長輩、朋友都紛紛為我送上祝福,也提醒我注意一些事項,更少不了問許多有趣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印尼旅遊感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當得知我要去印度尼西亞的時候,很多長輩、朋友都紛紛為我送上祝福,也提醒我注意一些事項,更少不了問許多有趣的問題。
有人問:小孫啊,現在印尼總統是蘇哈托吧?
我:叔叔,蘇哈托都死了十來年了……
還有人問:聽說你要去印度,印度那邊是不是不吃牛肉啊?
我:我去的是印尼,不是印度……
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印尼人說什麼話?是不是會說英語就行了?
許多人都覺得,像泰國、老撾、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英語就是其官方語言,但實際并非如此。泰國的官方語言是泰語,老撾官方語言是老撾語,就算菲律賓還有他加祿語呢,印尼的官方語言是印尼語。雖然有些地方,有些社團多使用英語或者其他語言交流,不過也是要區分具體情況。
常有人說,在某地可以用漢語交流通行無阻。然而地方通常是有華人聚集背景的地方,比如各國Chinatown一類的社區,或者像馬來西亞槟城這種華人數量龐大的旅遊城市,要麼就是泰國美斯樂這種曆史原因造就的情況。并不是随時随地都能用漢語交流。即便如此,還需考慮他們說的漢語究竟是普通話、廣東話、福建話、還是雲南話呢。
英語也是如此,并非萬能。像國際化都市、旅遊勝地、購物中心、科教機構等地方,英語普及程度高,使用也比較頻繁。但在一些小城市小地方,面對普通民衆,英語就顯得乏力了。拜我這些年的對外漢語教學經曆所賜,鄉鎮、山村、邊境、小城我都待過,其語言和信仰背景比較複雜——要是這些地方都能用英語交流,我也不至于被逼得去學四冊《基礎泰語》和三冊《基礎印尼語》。
比如在印尼,我所在的任茉是個小城市,在學校以及附近的居民社區裡,不少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高,而且有着基督教或天主教信仰背景,英語交流自然無礙。但出了社區,比如去街邊喝飲料,買個飯之類的,說英語還不如用手語。而且總結多年經驗,我發現:我在學校裡學的英語,東南亞人的英語,日本人的英語以及美國人的英語基本就是好幾碼事情,各有各的特色。能不能交流一方面看語言能力,另一方面那是看運氣。
正如我國各省有方言一樣,印尼各地也有自己的方言。東爪窪講東爪窪方言,巴厘島有巴厘島土語,而且各地方言要是細分,還能聽出不少區别來,粗算下來,少不得個百八十種。而我們所說的作為官方語言的印尼語,大體可以視為是與馬來語極為相似的一種通用語,即所謂“印尼普通話”是也。通用語的特點就是:基本上各地的人都能聽懂,但一聽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搞不好買菜都得多收你兩塊錢。
比如印尼語的“不”這一單詞是“tidak”,但東爪窪的方言口語不這麼說,而是說“nggak”。按照同事蔡老師的說法:孫老師,你說的印尼語太formal了,本地人是不說“tidak”的。你要去巴厘島這麼說很容易被宰的。
這可以聯想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有篇文章說,三國裡寫諸葛亮七擒孟獲,為啥蠻王叫孟獲呢?那就可能和方言有關系。話說當時蜀漢大軍到了雲南邊境,不熟悉情況,便抓了個本地村民詢問,孰料語言不通,那村民總是說“孟獲”。接連抓了幾個人,都是如此。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
蜀軍:這是哪裡?
村民:孟獲。
蜀軍:你們首領是誰?
村民:孟獲。
蜀軍:你們有多少人馬?
村民:孟獲。
蜀軍将領思索半天:哦,他們的首領八成叫孟獲……
其實“孟獲”可能便是泰北方言“不知道”的諧音,大體發音為“bohu”。從曆史角度講,無論是民族還是語言上,雲南邊境與泰國北部多有交流,這村民冒出來幾句泰北方言也沒什麼稀奇之處。
試想一下,要是當時蜀軍抓住的是個爪窪人,那八成蠻軍首領就得叫恩噶(nggak)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