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晖
東風吹,戰鼓擂,打一星,誰怕誰?關于《流浪地球》的口碑對峙愈演愈烈,已經發展到了“恨屋及烏”的燎原之勢。
因為對《流浪地球》愛得深沉,導緻這部分觀衆看到豆瓣“一星”時飽含淚水。收拾好心情,他們轉而在手機應用商店裡的豆瓣APP打一星。嗚嗚嗚,都怪你的評分機制不合理!
2月11日開始,不論是安卓市場還是蘋果商店,豆瓣APP都湧入了大量對軟件的新評價。作為電影口碑第一戰場的豆瓣電影、社交網站、以及各類購票應用,已無法滿足人民群衆針對《流浪地球》的論戰需求。作為第二戰場的手機商店,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這是腫麼一回事。
平時,用戶對于APP的百般求評分懇求,都是點“去你的”。但針對“受委屈”的《流浪地球》,大家紛紛換了臉孔,APP評分迎來罕見的曆史爆發期。當然,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清一色的一星評價裡,自然也有五星反對黨。
而五星反對黨也有兩種成分,一是理智派,認為豆瓣的打分機制還算公平,不應該受電影口碑大戰的拖累。二是尋蹤而來的《流浪地球》反對派,你們氣不過我們給電影打一星,就來這裡報複,我自然也可以給豆瓣APP打五星,捍衛它保護我在豆瓣給電影打一星的權利。
怎麼樣?事态的演變是不是像極了武俠片。兩個俠客本來在“屋子”裡打得不可開交,一個俠客突然縱身一躍,空中留下一個挑釁的聲音:“有種跟我來”。他們會換到更為開闊的地界,最終分出勝負,或者又留下一地雞毛。
俠客過招,總有輸赢。但口碑之争,向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作為一部“箭垛式”電影,《流浪地球》已經成功引起了神州大地各圈層的注意,甚至激起了近似于族群對立的情緒——我批評(or贊美)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你這種價值取向。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元年久不來,一來滿堂彩。姗姗來遲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終于孕育了硬核《流浪地球》的第一胎。遠親近鄰無不上前逗弄,愛之則曰天降麟兒,惡之則哂先天不足。表面和氣的洗生禮,最終演變成無休無止的鬧劇。
看來人類是無法“齊心”流浪地球的。因為就連對一部商業電影的評價,大家連互相尊重都做不到,幾乎撕出了階級對立的情緒來。河流的兩岸,站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他們的眼裡,對岸就是地獄。
人類躲地下,家園在流浪上映7天,22.42億的票房成績與7.9的豆瓣評分,足以說明《流浪地球》對商業價值的把握與主流審美的俘獲。
《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将毀滅,人類不得不在聯合政府的指導下實行“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上建造推進器,靠其動力使地球飛出太陽系,重新尋找适宜生存的家園。撇開《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珊瑚島上的死光》不談,《流浪地球》創意的恢弘磅礴,放在好萊塢的科幻片裡,也十分搶眼。
海平面上升幾十米,地球人口銳減到35億,人們通過抽簽來決定入住地下城的機會。男主劉啟(屈楚蕭飾)的父親劉培強(吳京飾)是空間站的中校,為了讓嶽父韓子昂(吳孟達飾)能夠帶劉啟去地下城生活,不得不放棄了對患有絕症的妻子的治療。
電影一開始便讓人陷入一種沉郁的氛圍中,人類入住地下,連陽光都是由模拟闆提供。教室裡的老師,帶着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春》。老師問朵朵希望是什麼?朵朵無法給出答案。這種超越日常的沉郁在喜劇紮堆的春節檔十分少見,遠離現實又無比嚴峻的故事前提讓《流浪地球》的科幻氣質撲面而來。
而在末日題材中,《流浪地球》剔除了人類的顧影自憐,開始重新認知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在科幻語境下描繪着冷冰冰的宇宙法則,而人則是這法則面前戰栗的弱勢群體。
AI莫斯早就推算出了“流浪地球”計劃的失敗結局,卻仍然“愚弄”地球最後的住民,讓他們懷着希望在地下生存。主人公們最後一搏的點燃木星計劃,也早被它否決。不是聯合政府抛棄了地球,也不是莫斯抛棄了地球,而是理性而冷酷的生存法則抛棄了地球。
在劉啟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惶恐不安與掙紮絕望,看到了以人類之力不可扭轉的宿命。那是自然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它超脫于人類而獨立存在,不可捉摸又無法反抗。
行車不規範,親人淚兩行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如果說,人類帶着家園去流浪,體現了中國人的故土意識。那麼道路安全提醒,則灌注了電影的市井氣質。好處顯而易見,咱中國科幻得有自己特色不是?說真的,全片台詞,硬糖君就記住這一句。
壞處也在明面,不少觀衆覺得台詞出戲。但說真的,如果我們采用《鋼鐵俠》的特效原班人馬,隻是把演員換成中國人,故事不改變,直接翻譯成中文。打開面罩是東方人的臉,觀衆也會明顯的不适應。
一方面,是觀衆長期浸淫歐美系科幻,形成了審美依賴。另一方面,則是将中國元素更合理的融入科幻題材之路,确實還需摸索。
客觀來說,《流浪地球》在這類細節處理上有得有失。道路安全法規數次出現,利弊參半。但屈楚蕭借雷佳音衣服時,給對方帶的烤串,就十分貼切。
而無論吳京的台詞和朵朵的演講是不是破壞了電影的風格,《流浪地球》在特效上的确是讓批評者“無話可說”。從場景到聲音、從真實畫面到特效處理、地下城、冰原、宇宙空間站等場景搭建,都讓觀衆溢美之詞不斷。咱對宇航員吳京可以有意見,對他的宇航服還能挑什麼毛病。
電影中一套宇航服就要用1100多個零件,一個頭盔的構造多達14層。《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是技術性的突破。對于科幻片這樣一個十分強調工業化的類型來說,先實現技術進步才能去回歸藝術創作。
沒有工業打底,絕對拍不出好科幻。而好的科幻,依賴的絕不隻有工業。在回歸藝術的過程中,《流浪地球》确實“迷失”了。最明顯的就是人物塑造的僵化,除了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能讓人覺得豐滿真實外,其餘角色都或多或少有扁平傾向。
電影中屈楚蕭和吳京的父子矛盾,和劇情聯動不夠緊密。因為父親當年對母親放棄治療的決定,而父子不睦。又因為最後父親的壯烈犧牲,而宣告和解。這樣的心結成型和打開方式,前者中二熊孩子,而後者又過于主旋律,免不了“生拔”之感。
李光潔飾演的救援隊長,一開始和劉啟等人對立,命令他們行動。最後了卻恩仇,甘心為他們的計劃奔走。他當然是符合大衆對鐵血硬漢的主流想象的,但這種想象未免固化,從而失去人格魅力。
其實《流浪地球》的原著着重描繪了特定科幻背景下,人類的悲劇性及自我異化。 有主角父親出軌後的回歸家庭,有地球派和飛船派的械鬥,有聯合政府與叛亂者之間的沖突。
睜眼看看,這才是人類,這才是為一部電影都能撕得熱火朝天的人類。而到了電影中,這種更具深度的人物關系被更容易掌握的父子情和家園情所替代,不得不說是一種“知難而退”的遺憾。
口碑兩極化,對壘又何妨從朋友圈到豆瓣,從短評到長評,《流浪地球》的口碑之争無處不在。其實,對于這樣一部優點缺點都很明顯的電影,實在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甚至去讓豆瓣APP背鍋。
說優點,世界觀宏大,末日無力感塑造得很好,地球和木星的場景也相當有質感。看着木星吸走地球的大氣,十分好奇地球“裸奔”到底是什麼樣。
說缺點,光是電影的節奏就讓很多觀衆吃不消,從頭到尾硬是不讓神經放松片刻。當國産科幻一旦有誠意起來,實在是熱情得可怕!
但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即便影響了部分觀影體驗,《流浪地球》的先驅示範意義不可忽視。
銀幕上國産科幻如此強大,這種感覺對很多人來說是第一次。雖然硬糖君聽着後半段李一一的計劃有些吃力,但這絲毫不妨礙對科學之美的敬服。點燃木星這種奇思妙想,光是腦洞就夠迷人,更何況配上震撼畫面,大可以片刻放松對男主如何一拍腦袋就碾壓了人類集體智慧的介意。
看得出來,主創人員力求在緊張的氛圍裡搞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幽默,但抖包袱的節奏有些問題。當李一一說錯名字被提醒後的what ever顯得有一點快,“很大一波”這個梗停頓的時間又略長。但“春節十二響”還是撓得人很舒服。
至于特别出演的吳京,也成了讨論的中心。僅僅因為吳京參與,而把電影說成《太空戰狼》實在是不公允。應該說,作為長期占據熒幕熱血形象的演員,他在電影中的出現,本身就給了觀衆一種“你懂的”暗示。
而當最後他果然又那麼幹了的時候,觀衆就喪失了對角色的客觀判斷力。《流浪地球》的氣場雖然很硬,但遠沒有硬到可以化解吳京人設的程度。同樣是有喜劇人設的吳孟達,卻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角色裡,是最好的反例。
其實無論一星還是五星,這不都是應該被尊重的個體權利嗎?硬要去分個審美高下、格調深淺、階級鄙視,反而失去了電影打分的最初意義。說《流浪地球》難看,絕不是什麼敵我矛盾,B站上那個挂所有豆瓣打一星ID的視頻,是不是用錯了方法?
這倒正應了電影裡AI莫斯說的話,“讓你們人類完全理智,真的太難了”。在這場紛争中,幾乎所有人都忘了最簡單的辯證法。要知道,愛也有捧殺,恨也有恨鐵不成鋼。五星不見得是對國産科幻的鼓勵,一星也不能抹殺國産科幻的未來。
不說“流浪地球”的千年大計,就說為了中國電影的十年大計,咱能不能就事論事?不然,《流浪地球》作為一部優秀類型片的意義,幾乎要和《戰狼2》一樣,被那些電影之外的東西徹底遮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