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本是件尋常物,經過藝術家的手,它可以坐,可以拆解,可以入畫,“CHAIR”英文名的諧音也可以聯系起一種向上的力量。昨天世紀彙一樓大堂裡,“Chair Up”公共藝術展演計劃開幕,這個與“CHEER UP(振作起來)”諧音的展覽名稱正是蘊含着同樣的意義。項目發起人、策展人梁亮介紹,一把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硬紙闆椅子,其實由七塊組成,它們提前漂流到不同的藝術家和創作者的手裡,大家如同孩子拆開又重新組合積木一般組裝椅子,然後再用想象和創意——可以通過切割、塗鴉、拼貼、重構、繪畫等等,在椅子上添加自己的想法。
圖說:展覽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屬于新民晚報的椅子
展覽現場的椅子有些是當場創作,有些是藝術家參與的前期創作,還有網絡征集而來的30位素人創作,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形式進行了投稿。
新民晚報夜光杯欄目正是以一個征集和夥伴的身份參與創作,在一把椅子上用文字呈現了不平凡的春天裡我們平凡的故事。展覽首日出現的是鋼琴家宋思衡撰寫的《一份用音樂寫下的抗疫日記》,在文中他寫了自己做志願者的經曆,直播講解貝多芬,用音樂為居家的人們帶來理性的聲音。接下來,還會有《在雲端:我們依然接力成長》《高齡獨居老人自述:謝謝你們小心翼翼地守護我》等七篇文章隔日輪番出現在這把屬于新民晚報夜光杯的椅子上。
“平凡的小事,又是與人和萬物鍊接的小事,這些文章也恰恰是由細節中見真情之文。”梁亮說。
80後的于女士尤其青睐這把樸素的椅子,她的全家都是夜光杯的粉絲,今天在現場看到夜光杯美文,覺得親切與溫暖。
圖說:屬于新民晚報夜光杯的椅子
有情感屬性的椅子
椅子自帶情感屬性,一把奶奶爺爺坐過的躺椅、一個童年時的木馬……看似普普通通,卻都蘊藏着珍貴的記憶。椅子是代表連接的載體,書房的椅子是與自我連接的哲思;客廳的沙發是與家人連接的溫情;咖啡館裡的座椅是與朋友連接的親密;公共空間裡的椅子是與他人連接的邂逅,劇院裡的椅子是觀衆與舞台的連接……椅子還是停一停的反思,坐在椅子上給予我們反思的時間和對話的空間,在思考和交流中構建新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站起來向前走。
藝術家李知彌的椅子上寫滿了醋醬米油鹽、酸辣泡菜、回鍋肉、琴棋書畫這樣的生活碎片,還有一罐滅火器被畫在了椅腿上。“滅火器是在我畫畫的過程中突然闖入了視野,促使我将它記錄下來成為我藝術的一部分。在平日的生命體驗中誕生出的東西,有一種獨特動人的情感價值,這樣才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李知彌說。
圖說:展覽現場
大型裝置作品《HOPE》有5把椅子,“HOPE”在英語中是動詞也是名詞,藝術家段革新身在南京,但他想把這個作品送給上海,“隻要心裡有光,一切就不會走向絕望。”代表血液的紅線和代表願望的紅球互相纏繞,又與椅子相連,表示人們在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幫助,才有可能走向更好的未來。
會鍊接萬物的椅子
由尤揚創作的《毛椅》,椅子上下粘滿了灰灰白白的毛,像隻毛茸茸的動物一般站在展廳中,主辦方介紹,這些毛,一部分是家中的寵物在兩個多月中自然褪去的,一部分是得知藝術家的創作之後養寵物的朋友、左鄰右舍捐贈的寵物毛,就像人類捐款捐物要有名有姓,動物也一樣,轉個圈,發現藝術家把那些捐毛動物的名字記錄在了椅子背後:進寶、點點、餃子、陳椰子、米朵……
還有把椅子的7個部分組合起來,用水泥澆注封存,看起來猶如文物挖掘現場一般,也可以想象成種子在其中慢慢發芽漸漸蘇醒。
汪可兒在現場往一把椅子上潑了油畫顔料,創作了《未知的白日夢》,她解釋:“這是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做的白日夢,無法實現,我想通過繪畫夢境般的效果呈現出美好的願望。”
圖說:藝術節現場創作
往後一直到7月20日的幾個周末裡,世紀彙廣場還将進行一系列展演活動,上海童謠唱作人王淵超、聲音藝術家、吉他手汪文偉等等都将會在這裡出現,通過公共藝術展演的形式去鼓舞、激勵在上海的每一個人。“這是送給特殊時期的上海的一份禮物。”梁亮說。(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實習生 顧融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