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參加工作,我第一個月領到了70.5元的工資,立馬做了三件“大事”:
一、給父親沽了10斤當地的好酒
二、給自己買了雙長筒的雨靴
三、在學校食堂預存了自己下個月的餐費
之後,這個月的工資大約還有十來元,
不久有個同事結婚,又随了3元禮金,工資就所剩無“幾”了。
但整個月都滿是開心,因為這三件“大事”都是未成年時期的“夢想”!
第一件事
第一次以自己的能力回報父親。(不過那次疏忽了母親。小時候直覺上總感到父親是山,所以第一反應是回報父親,不過後來一直很愧疚這次疏漏了母親)
現在知道,如果“家”是“居所”,那父親則是撐起家的“牆壁”與“房椽”,而母親就是那些看似弱不禁風的“茅草與瓦片”,雖然柔弱,卻俯身為我們遮擋風霜雨雪,帶來家的溫暖與溫馨。
第二件事
實現了自小埋在内心深處的一個“奢望”。
第三件事
終于可以自食其力生活的心理滿足。
這裡要好好說說那個“奢望”,因為這更能讓人體會到“夢想”的味道。
小時候的生活中,很難有一雙真正完好的鞋,一般是撿哥哥穿不進去了的舊鞋,而天氣暖和的季節則基本不穿鞋——打赤腳。
每年春夏之交開始恢複“赤腳生涯”,但腳闆在冬季經過鞋底護佑幾個月後變得嬌嫩敏感,且不說初踏碎渣土路時腳底被硌得生疼的感覺,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雨天爛泥中夾雜的牛糞!而且無處不在,難以逃脫。
看着牛糞混雜在爛泥裡從趾縫中擠出,惡心的感覺讓人渾身的肌肉不由得陣陣發緊…
再有初春、深秋與整個冬天,天氣潮濕陰冷。這些日子雖然可以穿鞋遠離“惡心”的牛糞,但又會衍生新的“折磨”。
那個時代,廣播裡天天熱唱着那首“我們走在陽光大道上”,但我們走的永遠是“泥濘的小徑”。一旦陰雨天,即便穿着家制布鞋,抑或破舊的解放鞋,也總會不可避免地被泥水潤透而濕冷難熬。
而為了躲避密布路面的水坑與淤泥,盡管已埋頭認真挑選那些極為難尋的硬實路面,也保持了非常低調緩慢的步伐,但免不了還是需要跳躍與颠跨才能踏到,但不管小心不小心,滑倒都是常有的事兒,之後隻能無奈地看着自己一身泥水,沮喪不已。
就此,心中萌生了這個迫切的“奢望”——擁有一雙長筒雨靴:
從此再也不用惡心那爛泥裡綠茵茵的牛糞從趾縫中噴薄而出,更可以昂首闊步地在所有泥地上大步前行。
所以, 買到雨靴後,心裡每天都在期盼着下雨,甚至沒有下雨也會穿着雨靴在外面溜達一圈,那年,我十九歲。
當然,這樣的“奢望”現在已成為“笑談”,但我們不能否認,這類“奢望”其實就是“凡塵”的——夢想!實現這類“奢望”的快樂就是“夢想成真”的幸福!
童年,無論是像“雨靴”這樣“實的”,還是像“科學家”這樣“虛的”,我們大抵都還是有過“夢想”的。
但”成年”後,每個人卻會感覺越來越難有“夢想”,或者,曾有過的“夢想”也被殘酷的現實一個個“擊碎”。
是否生活本就如此,正如從前那爛泥中的牛糞一樣不可逃避?
我們不妨先來解析兩個詞語:
夢想 夢幻
“夢想”
夢裡都在想和渴望着的事,是一種意識裡的追求,動力的源泉。意指夢中懷想,有時等于理想,有時又有别于理想。
“夢幻”
夢裡都感覺是幻境的事,多喻空妄。
比如:
你沒有汽車而又想擁有
那你買台家用小車就是“夢想”
但你想買台讓人們時時豔羨的勞斯萊斯,那或許就是“夢幻”。
還有
無論你的夢“想”是買家用小車還是勞斯萊斯,如果一直都隻是在“想”,而沒有為之努力的有效行動,那它們最終都會成為夢“幻”。
所以,真實的“夢想”離每個人都不遙遠,遙遠的其實是人們的“夢幻”。
将“夢想”定得實在一點,揣在懷裡、融入夢中,時時為其行動或奮鬥,那“夢幻”也有可能化身為能實現的“夢想”。
人不能沒有“夢想”,也不要害怕“夢想”破滅,更不需要哀怨”夢幻”的遙遠,關鍵的隻是“實事求是”地一步步給自己設定“夢想”并付諸行動。
“夢想”實現得多了,也許有天就發現,“夢幻”也不過就是由這些看似平常的“夢想”累積而成的。
不過,始終不能忘記:
“行動”才是做“夢”的唯一資本。
(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