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中庸之道的論語

關于中庸之道的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2 18:15:19

關于中庸之道的論語(論語選讀之中庸之道)1

《中庸之道》

一、【課文梳理

1.中庸的内涵:

①庸,用,以中為用、取用其中。 ②庸,常,中和可常行。

2.中庸的言行:

反:不及(11.16) “狂”與“狷”(13.21)

正:無适無莫——适中,以中道行事(4.10)

3.中道的标準:仁義之道

①“義”的原則:交友、修身的原則,如正義、良好的道德。

正:鄉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13.24)

明辨善惡、堅守是非原則

反:鄉原,德之賊也(17.13)

君子有四惡:稱人之惡;居下讪上;勇而無禮;果敢而窒;

不合“仁”的行為

子貢有三惡:徼以為知;不孫為勇;讦以為直。(17.24)

②“禮”的原則:治國的原則,比如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範、守則等維持社會秩序的規定。這些規定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社會,使社會和諧安定( 1.12)

4.如何做到中庸:

和而不同是人際關系範疇優化求中的根本途徑。

不同事物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隻求表面上的整齊一緻,謂之“同”。

“和”的精神實質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協調不同的認識、看法以取得共識,通過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統一。

二、【回顧整理】

★默寫課文相關語錄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子曰:“鄉原, 。”

★“中庸”“中和”的精神實質是什麼?

它們的精神實質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态度,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穩定,有利于社會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義”嗎?

不妥。全面看《論語》中關于“中庸”“中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願”。

三、【課内探究】

(一)知識梳理

1. 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屬于道德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态。中庸又成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之道是一種溫和主義,有持中、穩健、理性、包容、調和的特色,适用于社會改良和社會穩定。

2、和而不同

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上的統一或協調狀态,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隻求表面上的整齊一緻,謂之“同”。君子可以與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雲亦雲,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的獨立的見解,隻求與别人完全一緻,而不講求原則。

(二)合作探究

閱讀兩則材料,完成下面的兩小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②,民無争心……今據③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一專,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嬰論和與同》)

注釋:①獻:進言指出。②幹:違背。③據:指大夫梁丘據。

(1) 上面兩段文字體現了孔子的 思想。

(2) 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和”與“同”的差異。

【答案】

(1)中庸

(2) ①“和”講究有原則地尋求各方統一和平衡,如材料所言,國君認為可行之事而實則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應該加以指出,切不可君雲亦雲,反之亦然。“同”,則是無原則地調和,君雲亦雲。② “和”的結果是達到整體的和諧,使可行的更加完備,不可行的能從中汲取積極的因素。“同”的結果,使論調單一,思想壓抑,可能給事業帶來損失。

(三)自主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3—24題。(5分)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②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而讪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子)曰:“賜也亦有惡乎?”(子貢)曰:“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讦以為直者。”

23. 文段①闡述了儒家什麼思想?請分别結合《論語》中的某一相關章句,簡要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答案:

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絕不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而是一種始終以“義”為準繩的穩健主張。孔子說“鄉原,德之賊也”,就體現了中庸的原則是“德”,即“義”。(答出“中庸”給1分,對文段①的理解給1分,結合其他章節分析給1分)

24. 請分析文段②中孔子與子貢之“惡”的不同之處。(2分)

子“惡”人違背仁德,偏離“中庸之道”。子貢“惡”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對孔子和子貢的言論分析各1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後面的題目。(6分)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學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裡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4)“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

5.儒家所謂的“禮”是建立在________的基礎之上的,禮的作用是

(2分)

答案:仁(1分)維護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調節人與人的關系,保持社會的安定。(1分)

6.根據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4分)

答案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孔子主張中立不倚,行仁義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節制适度。執兩用中,實行穩健主張。“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較客觀和穩妥的主張加以實行。寬容包容,以“和”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愛互信,互尊互諒,又要堅持原則,不能“同而不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後面的題目。(6分)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子曰:“鄉願,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子程子曰: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集注》)

(1)根據上面的材料,談談對“中庸”的理解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

但孔子同時認為不講原則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

(2)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運用“中庸”思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走正道,做事全力以赴,同時保持一顆平和不求功利的心,保持純真的自我,才是真正的中庸精神。

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講原則,四面讨好,自私僞善,成了孔子口中的鄉願。

簡而言之,現代人把中庸演變成了圓滑,與真正的中庸之道是背道而馳的。

(四)拓展遷移

探究“和而不同”在解決現實沖突中的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