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别是認知,那麼人的認知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
其實,隻要一個人的“信息吸納量”到一定程度,認知的瓶頸就會被打開。
獲取信息的效率,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
我們必須接納足夠多的有效信息,才能找出信息之間的關系,從而挖出規律,找到本質,才能形成“認知”。
一個人的認知層次,決定了他看世界的高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勸深陷感情騙局的姐妹早早脫身,她反而會去尋找更多自己被愛的證據,甚至還會懷疑你别有用心。
勸早早辍學混社會的朋友,去學一些技能,好好讀書,他可能會反唇相譏:讀那麼多書幹嘛,早晚不還是要出來打工。
總有一些人,你跟他講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說實力,他跟你聊運氣。
你捶胸頓足,心力交瘁: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就是聽不懂呢?
是他們故意擡杠、蓄意狡辯嗎?
倒也不見得。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不同,源于“認知模型”的不同。很多人固執的根源就在于此。
每個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
腳下空無一物,所以他隻能看到表面虛假的美好與生機。
讀了一些書,見過了一些世面,看到了美好背後還有黑暗和消極的一面,于是陷入了痛苦迷茫。
學識淵博,認知卓越,明白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故此能在黑暗和迷茫中窺見希望。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
當你站在山腳下看世界,隻能看到眼前幾百米的的山石、樹影;當你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看到剛才擋在你面前的樹木,已經成為你腳下的風光;當你站在高山之巅,極目遠眺,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的視線。
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的更高更遠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
三觀不同,不必相融
認識、思維或知覺的自身發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識官能或過程,靠它獲得關于感覺或理念的知識。
認知度簡單來說就是大衆對某一件事物或人等對象的認識和知道、了解程度。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認知度。
人與人之間一開始都是差不多的,随着時間的不同,距離就拉開了,比如對事物的認知度,賺錢财富的方式和方法,然而歸根結底: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認知的缺陷,就是認知度的問題。
三觀不同的人不必有交集,最大的收獲無非就是徒勞,最後依舊是浪費時間。
這好比天上有星,他卻說沒有;你剛剛下飛機,他卻說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飛機。
種種問題足以說明,這就是認知度的問題,也就是認知的缺陷。
昔年的時候,我們總把某個事情弄個明白,甚至分個對錯。
然而,我們反複折騰最後發現,你和認知缺陷有問題的人去理論就是在浪費時間。
所以,日常生活當我們看到那些三觀不同,思維不在一個頻道的上人可以說“拜拜”了。
根本不用去交際,基本上沒多大用。
折騰老半天,他最大的功勞就是消耗了你的耐力,讓你感到疲憊不堪。
除了一身的勞累,你還能收獲什麼?
有怎樣的認知便會有怎樣的人生
在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一生》裡,講述了純真少女雅娜一心追求幸福,結果卻遭逢丈夫背叛、雙親離世、獨自離家的悲劇人生。
年少時讀《一生》,隻覺得雅娜的遭遇實在是太不幸,讓人不知不覺中生出絲絲同情。
但成年後再讀《一生》才發現,雅娜的悲慘遭遇早已注定。
《教父》中有一句話:
“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清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認知決定命運,有怎樣的認知便會有怎樣的人生。
所有的限制都是自我限制,真正的自由是随時随地都擁有說“不”的權利。
總有些人,他們一輩子注定要活到極限,一輩子都擴大自己能力的邊界,不斷突破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局。
寫在最後
在古希臘的德爾斐神廟裡,有道神谕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卻說:“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為什麼神會覺得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因為比起那些在專業領域有點研究就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的人來說,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這才是真知。
真正的智者,懂得時刻保持空杯心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