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耀輝出車禍

李耀輝出車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9 07:21:12

李耀輝出車禍(論指定監視居住)1

不了解監視居住者不要輕易評價它,了解了監視居住者才知它不可輕易評價

——李耀輝

“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訴訟律不備,良民亦罹其害“。

——沈家本曾言

在刑事強制措施體系中,拘留和逮捕是最為常态的羁押措施,而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在羁押率居高不下的當下,對于嫌疑人來講乃是“奢侈品”。

作為替代性羁押措施,監視居住的地位最為尴尬,2013年刑訴法修訂過程中,有過對監視居住的存廢之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但又鑒于監視居住在整個強制措施體系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對監視居住的适用條件進行改造。

2013年《刑訴法》第七十三條,亦成為監視居住條款,進步意義在于限定了指定監視居住的範圍,退步意義在于這是秘捕條款,是可怕的魅影。指定監視居住一旦遭到辦案機關的濫用,危害遠遠大于在看守所的拘留逮捕。

有一種監視居住,如果可以輕而易舉的免費享受,這往往意味着他/她甯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地想待在看守所,也不願享受這種免費的指定監視居住,這是因為辦案機關在利用指定的“居所”辦案,既可有足夠的便利、封閉條件獲得嫌疑人的口供,阻礙律師會見,又可以彌補偵查羁押期限的不足,比如拘留30天,再加上批捕7天,逮捕2個月,對于破獲像涉黑犯罪案件,時間遠遠不夠,這個時候監視居住就是很好的過渡性強制措施。

就我曾辦理過一起涉黑案件說,在專案組立案後,就對涉案的幾個嫌疑人以某一罪進行指定監視居住,在監視居住期間偵查人員鬥智鬥勇,獲取了足夠的證據,然後選取另一罪拘留送看守所,我的當事人被監視居住期間,遭受了刑訊,生不如死,視看守所為天堂聖地,日日夜夜想着去看守所。

在指定的監視居住場所,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自由選擇訴訟角色能力消失,供述的自願性也不再具備,反映在訊問筆錄的内容也不具有證據的真實性,簽字實屬違背其個人意願。

一旦變更羁押場所到看守所,相對指定的監視居住處所相對要好的多,看守所的管理和設置給辦案人員制造了很多障礙,嫌疑人的自由選擇訴訟角色的能力逐漸恢複,反映在供述筆錄上,其可以在鐵栅欄一邊向另一邊的辦案人員搖頭,拒絕簽字。

現行《刑訴法》明晃晃地規定了指定監視居住,有兩種适用情況:一是對于嫌疑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沒有合法住處,可以指定監視居住;二是嫌疑人所涉嫌犯罪屬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的案件,辦案機關認為在住處執行監視居住有礙偵查的,也可以采取指定的監視居住強制措施。

第一種情況,很容易遭到濫用,嫌疑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有合法住處,仍然采取指定監視居住,名義上在賓館執行,但實際上這個賓館是專門辦案所長,并不具備生活條件,嫌疑人一直坐在鐵椅上,保持固定的姿勢,屬于變相羁押。

我就曾遇到過,有的辦案單位為了對嫌疑人指定監視居住有法可依,就通過指定管轄,将案件指定給嫌疑人居住地以外的其他地方,這樣對于嫌疑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沒有合法住處,可以指定監視居住了。但實際辦案的仍是由嫌疑人居住地的辦案單位偵辦。

我曾辦的一起詐騙專案,在某地兩家看守所找遍了,也沒有見到人,我分析有兩種可能,一種被指定監視居住,另一種限制律師會見。經打聽,果然人被指定監視居住了,法律規定了公安機關不得在羁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或者辦公場所執行監視居住,這個案子人被關在某賓館培訓中心,其實就是行内人所說的基地,外面挂一個牌子叫做某賓館培訓中心,不對外營業的,而且與看守所一牆之隔。

第二類犯罪案件畢竟不常見,但是什麼是有礙偵查,辦案單位說了算。還規定無法通知家屬的可以不通知。以緻使司法實踐中,辦案機關以法律的指定監視居住條款大行其道,不問是否符合指定監視居住的條件,不顧法律的規定一律不通知家屬,也不管是否屬于法定兩類犯罪案件,随心所欲,對嫌疑人采取了指定監視居住,不僅嫌疑人的身家性命不保,供述自願性面臨危險,而且指定監視居住不通知家屬,變相剝奪律師會見權,嫌疑人無法獲得律師的幫助,緻使嫌疑人陷入孤助無援的境地,辦案機關頂風而上,意欲明顯。

我們在辦的一個案件,當事人被指定監視居住,雖給了家屬通知書,但沒有告知指居的居所,辦案人員拒不透露,還反問有哪個法律規定了要告訴家屬居所住址,這明顯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這不言自明的問題還需要法律明确規定,公安機關出具給家屬的通知書就有執行指定監視居住的住址一項,為何不寫明?

所以說指定監視居住還不算最可怕的,最恐怖的是指定監視居住後不通知家屬,嫌疑人去向成謎,從此人間蒸發了,家屬不知道在哪裡,律師無法會見,從此嫌疑人與世隔絕了。

很早以前的一個外地案件,嫌疑人在無法批捕的情況下被指定監視居住了,一不通知家屬,而不告知涉嫌罪名,更不透露案情,律師無法會見,最難以理解的是下級辦案機關違法辦案,上級機關袒護下級,使得嫌疑人家屬告狀無門。嫌疑人家屬輾轉省市黨委、人大、公檢法,甚至害怕向相關機關投訴會惹怒了辦案機關,濫用司法行政權,害怕變本加厲。

指定居所往往完全與外界隔離,采取近似監禁的方式來進行“監視”,話說監視,實為逼供,其強制程度與羁押強制措施無異,與監視居住本意大相徑庭,實際上就是以監視居住之名,行羁押嫌疑人并運用刑訊手段逼取口供之實。

指定監視居住很容易演變為變相羁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實行監督的規定》規定了,指定的居所應當具備正常的生活、休息條件,與審訊場所分離。

最高檢規定指定的居所應與審訊場所分離就足夠了?顯然對實踐中違法指定監視居住的現象認識不足,我确實遇到很多指定監視居住與審訊場所分離的,指居在賓館,審訊借用附近派出所,但同時刑訊與審訊也分離了,在賓館嚴刑逼供,在派出所正常審訊。

法律規定不得在羁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或者辦公場所執行監視居住,但實踐中都在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表面上是賓館,但不對外接待,或美其名曰什麼賓館培訓中心,其實就是審訊的基地。

真正做到指居與審訊分離,就要由第三方負責監督執行。法律規定了公安機關決定監視居住的,由被監視居住人住處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執行,但同時又規定辦案部門可以協助執行,必要時,也可以由辦案部門負責執行,派出所或者其他部門協助執行,可想而知,實踐中往往是辦案機關在執行或者指導,派出所或者雇傭的保安隻是協助執行看管。

還有一點對指定的居所應與審訊場所分離認識不足,一旦在指居場所發生刑訊,辯方申請非法證據排除,控方隻是提供審訊場所同步錄音錄像作為擋箭牌,拒不提供指居的視頻錄像,要麼說壞掉了,要麼時間太久覆蓋了。控方拿着審訊錄像作為偵查機關合法取證證據,殊不知,訊問筆錄是在審訊前在指居居所刑訊逼供下模拟演練後形成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