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祥林(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永琳先生的書畫,個人風格強烈,藝術内容豐富,人文修養深厚。不僅顯現着巨大的原創精神,同時俊逸從容,遠去俗塵,望之而令人生淨、靜、境之感。
淨。中國藝術,溯源于中國文化,循循求淨是其根本。
我們的母親河長江、黃河,綿延萬裡,波瀾壯闊。曲折的長途中,淘汰了污濁,篩除了廢物,灌溉了土地,養育了生命。中國藝術正是在這一求淨的文化過程中不斷完善。文如其人,字品如人品,作品正是藝術家品質的反映。
我見青山多妩媚(中國畫) 梁永琳
我們看金文,隸書等秦漢之前文字,雖古拙渾厚,卻肅穆淨潔;我們看王羲之的《蘭亭序》、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愈有塗改,其淨愈顯紙上;而以亂頭粗服著稱的徐渭,以宿墨聞名的黃質,其成畫之楮,散出的卻是淨雅,誰可望塵而及?漸江之淨,一塵不染,石濤之淨又藏于淋漓酣暢之中;文徵明淨在功夫,仇實父淨之細韌;李唐的《萬壑松風》、荊浩的《匡廬圖》,土、石、松、雲渾然天成,而其妙者,又恰在一塵而不染也。
細賞永琳先生書畫,淨潔與古賢一脈相承。其草書一掃髒、亂、燥、歪之風,還草書之真面,其隸書遠離清人闆滞,直入漢魏樸純,所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良可謂也。其畫,由明清入宋元,筆淨,墨淨,山淨,水淨,觀之令人起冰、玉之思也。
永琳先生能淨如此,乃其心淨也。
靜。我與永琳先生相識二十餘年,可謂熟甚,我以為,其最動人處就是靜,不敢說這是與生俱來,但由内而外則顯而易見。這種自然而然的靜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他的作品中。我們欣賞永琳先生的作品,無論書、畫、詩、文,靜都貫乎終始。這在當下浮躁、忙亂的藝術環境中,顯得尤為另類,當然更彌足珍貴。妙在這種靜不是呆闆,更不程式,這靜,類靜極而動之禅、孤崖壁立之松,這靜中藏着力量、藏着變化、藏着靈動、飄逸與悠揚。其山水、草書自不必說,即其楷、隸、行諸體,亦不絲毫遜也。古人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這神采從何而來,餘以為,從靜中來也。愈靜,神采愈彰;愈靜,神采愈燦爛。
永琳先生得之也。
李白《王右軍》(書法) 梁永琳
境。中國書畫雖千變萬化,但歸而結之,無外雅、俗,雅、俗一顯,境界自分。
古代的大畫家,都極精書法,所以以書入畫既是常理,亦是通途。以書入畫的核心是錘煉筆法、錘煉一畫的魅力。筆法是書法的根本,也是中國畫的根本,故石濤有一畫之說,然真得一畫者又何其難哉!如果你不是真懂書法的筆法,而要以書入畫,那一定也是妄談。書法入畫,行之于方法,顯之乎意韻,不谙此中玄妙,畫是難入高境的。
永琳先生,乃真知書法筆法之大家,其字,轉寓婉通,折藏頓挫,筆筆提按,處處虛實,故其書畫,筆墨之繼,悉純正之脈也。觀其所作,自是脫俗純厚之境。
外者,永琳先生飽讀壯遊,學養深含,擅屬詩文,胸中涵菁蓄萃,陳“兵”百萬,化之筆墨之中,其境又更高一層也。
筆墨當随時代。
永琳先生居于時代前沿,随時代自不必言,而其逆于時流的淨、靜、境,則又早已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這是令人敬佩的。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0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