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年上海的變化?十年間,上海新造林約3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底的12.58%增長至2021年底的19.42%;公園數量從2011年的153座增加到2021年末的532座,人均公園綠地達8.8平方米;22個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建成,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地等約13萬公頃納入上海市生态保護紅線……,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未來50年上海的變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十年間,上海新造林約3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底的12.58%增長至2021年底的19.42%;公園數量從2011年的153座增加到2021年末的532座,人均公園綠地達8.8平方米;22個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建成,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地等約13萬公頃納入上海市生态保護紅線……
10月9日下午,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召開綠化市容“這十年”專題媒體通氣會,記者從會上獲知以上信息。
森林城市體系初步建成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林業處表示,随着林業生态空間持續擴大,上海的森林城市體系初步建成。十年間,上海新造林約37萬畝,森林覆蓋率增至19.42%,森林資源總體呈現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态勢,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建設的17廊(片)市級重點生态廊道初見成效,一批千畝甚至萬畝大型森林出現市郊。
森林發揮着碳庫、金庫的價值,到“十三五”末,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165.5億元,其中固碳釋氧功能價值達34.3億元,較“十二五”末分别增長40.96%、47.17%。
此外,上海已建成178個國家級、市級和挂牌的标準化鄉鎮林業站,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了三級林長體系及近兩千人的林長隊伍;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森林資源一體化監測研究試點,全面應用3S、大數據和模型等技術,創新使用一類調查與二類調查數據融合技術,率先實現了國家和地方森林資源“一套數”的目标;建成由90個國家級、市級、區級林業有害生物測報點組成的三級預警網絡和5支應急防控隊伍,監測覆蓋面增至90%,無公害防治率達89.5%,發揮有害生物預警體系實時監測作用,有效防控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擴散蔓延。
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8平方米
上海綠化市容局公園綠地處介紹,上海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城市,上世紀90年代初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1平方米。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綠地面積17.12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8.8平方米,公園532座,是2011年(153座)的3.5倍。
目前,這532座公園包括城市公園399座、口袋公園103座、鄉村公園29座、主題公園1座。随着桂林公園、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共青森林公園、濱江森林公園、世紀公園、上海植物園、曲水園先後實現免費開放,收費公園已減少至12座。
公園的主題功能也在持續拓展。上海的公園先後實施了免費為市民遊客提供針線包、臨時寄存、免費飲用水、手機充電等12項便民利民舉措,在全市公園舉辦“園藝大講堂”公益講座,每年為市民遊客提供公益性質的植物科普課堂300餘場;297座城市公園設有健身設施,每天在公園綠地中健身的市民超過百萬人次。
“十三五”以來,上海綠道一直保持着每年200公裡的“生長速度”,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建成黃浦江濱江綠道、蘇州河綠道和外環綠道等共計1306公裡。外環生态專項基本建成,形成近5000公頃規模的環城綠帶。
2011年底上海有行道樹92.5萬株,2021年底已有行道樹145萬多株。從2011年起,上海開始林蔭道建設,目前全市創建命名林蔭道317條,多條林蔭道串聯,連線成片,形成15個林蔭片區。
建成22個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介紹,近十年來,上海野生動物栖息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上海因地制宜開展野生動物栖息地建設和保護恢複,建成22個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将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等約13萬公頃納入本市生态保護紅線,新劃設4個野生動物禁獵區;成功完成近4萬畝大型濕地“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态控制與鳥類栖息地優化工程”,再現沙鷗翔集、魚翔淺底的景象,并連獲多個國家級獎項榮譽。
濕地保護修複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項目也在進行中。《上海市重要濕地名錄(第一批)》納入13塊共計121309.6公頃市級重要濕地;上海市濕地生态補償制度建立,覆蓋濕地面積263864公頃,年均補償資金超過4800萬元。通過整合優化,上海初步形成由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地公園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面積達114805.79公頃,盡力維持生态系統原真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上海全市建成由5個國家級、51個市級監測站組成的監測體系,監測面積達1020.94平方公裡。通過鳥類疫源疫病主動預警、重要疫源物種衛星跟蹤,掌握上海市的野生動物疫病發生的時空規律。在新冠疫情期間,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
精雕細琢,提供便民服務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管理處介紹,近年來,上海開展以“四無一見”(無垃圾、無污迹、無積塵、無積水,見本色)為标準的高标準保潔區域建設工作,以點帶面,引領提升道路保潔水平。
除了完善相關标準規範,還注重培養專業隊伍、提升機械裝備、優化作業模式。比如對3.5萬道路保潔從業人員開展崗位規範、作業技能、文明服務等日常和專項業務培訓;加大機械化清掃、沖洗以及新能源作業車輛的推廣使用力度,目前上海環衛保潔道路的機掃率已經達到96%。
十年來,裝修垃圾逐步從“臨時堆放”向專用箱、預約交付等多元模式轉變,既增加投放選擇,又解決老舊小區投放難問題。近期,上海出台裝修垃圾規範性文件,推廣“固定廂房、專用回收箱、臨時交付點”等收運新模式,推行清運單位和價格“雙公開”。經過多年探索,2021年開始全面試點,2022年全市覆蓋率将超過50%。
上海也在推進公共廁所從滿足基本需求向特色化、生态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并通過推進第三衛生間設置、加強适老适幼化設施改造、延長開放時間、提供免費廁紙和冬季熱水洗手服務等,切實提高市民如廁便利度、舒适度。
綜合治理無序設攤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市容管理處介紹,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聚力抓實無序設攤綜合治理,全市無序設攤總量從2014年的3萬多個減少到2021年的7千多個,全市跨門營業數從2014年的12671個減少到目前的4700個。上海成功拆除占道經營性亭棚3700餘個,基本消除占道經營性亭棚。機動車清洗場站已實現備案率達到90%以上,節水洗車點229個,占道洗車現象明顯減少。
2018年起,上海推動“美麗街區”建設,長甯區愚園路、徐彙區衡複風貌保護區、普陀區曹楊新村環浜周邊、奉賢區青溪古鎮等一批典型街區形成示範引領。截至2021年底,“美麗街區”總數累計達452個,總面積約338平方公裡,覆蓋率約27.3%。
以光為筆,描繪夜上海
過去十年,上海的景觀照明“從難得一見的奢侈品”變成了“随處可見的日用品”。
漫步于夜上海,現如今的黃浦江核心段“流光溢彩”, 蘇州河兩岸“溫馨雅緻”。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景觀管理處介紹,黃浦江邊,随着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之間45公裡岸線、近1000棟建築、25個碼頭、4座跨江大橋景觀照明的新建、改建,黃浦江核心段景觀照明整體效果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光影秀品牌。
蘇州河兩岸,圍繞“堤岸、濱水步道、濱水綠化、建築、橋梁”五大體系,結合賓館飯店、商務樓宇、曆史建築、風貌街區、革命遺址以及住宅小區特點,完成了42公裡岸線、28座橋梁、300餘幢樓宇的景觀照明建設及提升改造,為市民遊客創造夜間休閑好去處。
重要節點也是亮點紛呈,今年小陸家嘴地區部分樓宇及岸線、東方明珠電視塔、蘇州河華政段樓宇、延安路高架長甯段樓宇等完成景觀照明提升改造,貢獻了又一批網紅打卡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